為了一顆佛心,他在72歲的年紀毅然出家,釋永信親自為其操刀剃度。
為表誠意,他將萬貫家財盡數(shù)捐出,46億巨資進入功德箱,5000尊佛像悉數(shù)捐出。
可誰料5年過后,隨著釋永信被帶走調查,他當初的壯舉瞬間淪為笑柄,更是被網(wǎng)友調侃為釋永信暴雷后最慘的人。
此人就是蔡志忠,我國臺灣一個著名的漫畫家,因為電影與佛結下不解之緣。
他曾放話死后要葬在少林塔林,可如今他尚在人世,信仰卻遭受重創(chuàng)。
那么他如何看待這件事?當初又為何執(zhí)意要出家呢?
蔡志忠出生于1948年,那個時候的臺灣經(jīng)濟落后,他家里條件也不好,可蔡志忠4歲半就說要畫畫,9歲認定要當漫畫家。
15歲時他獨自來到臺北,靠畫武俠漫畫養(yǎng)活自己,一個月能賺600元新臺幣,在當時是高收入。
他做過電視美術,開過動畫公司,《老夫子》《烏龍院》甚至拿到金馬獎。
他的畫風清新,線條簡單,卻能畫出《莊子》那種玄之又玄的哲理,30多種語言版本,5000萬冊銷量,他成了華人世界漫畫里的“哲學大師”。
1984年,他在東京看了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電影,心里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要不要把少林文化也畫成漫畫?那一年,他正在畫《六祖壇經(jīng)》,佛學與創(chuàng)作,似乎就這樣不期而遇。
時間很快來到2004年,那時釋永信派人邀請他來嵩山,理由很簡單,釋永信欣賞他的佛教漫畫,希望他能為少林寺做點什么,但當時蔡志忠正在閉關研究物理學,婉拒了邀請。
兩年之后,2006年9月3日,他終于踏進少林寺的大門,第一次參加“少林問禪”論壇,碑林中立了一塊“蔡志忠漫畫碑”,和金庸的碑并列。
他當時的評價是:釋永信是得道高僧。
2011年,兩人開始合作動畫電影項目《少林禪武》,雖然沒有推出成品,但關系逐漸密切。
2014年5月4日,《功夫少林寺》3D動畫電影啟動,兩人肩并肩站在發(fā)布會上,蔡志忠說了那句震撼人的話:“我要出家在少林寺,死后葬在塔林?!?/p>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句玩笑話,但誰也沒想到,2020年11月17日,蔡志忠真的剃度出家了,地點選在少林寺藏經(jīng)閣,72歲的他法號“釋延一”,由釋永信親自操刀剃度。
只是因為年齡超過70歲,按律只能受沙彌戒,沒有資格成為比丘。
在當天,蔡志忠還做了一個震驚佛教界的大動作,一次性捐出46億人民幣的資產(chǎn),包括5000多尊佛像、所有漫畫原稿、名下資產(chǎn),全部用于建立“蔡志忠博物館”,弘揚少林文化。
他的動機很簡單:信仰。
但這個信仰對象—釋永信,卻在5年后卻轟然倒塌。
2025年7月27日,釋永信被官方正式調查,原因是涉嫌侵占寺廟資產(chǎn),私生活混亂,還有多個私生子,涉案金額超過50億元,中國佛協(xié)注銷了他的戒牒,方丈室貼上封條,連官網(wǎng)都刪了他的信息。
這時人們才想起蔡志忠,那位出家五年的老和尚,如今在嵩山一角繼續(xù)畫畫、吃齋、穿破布鞋、每天只花20元。
他曾說要完成500本佛學漫畫,如今作品已經(jīng)出了不少,《參禪步道》《少室六門集》《達摩禪》等等,可他捐的佛像如今是否被當成“倉庫積灰”的裝飾,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7月30日,蔡志忠終于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一首打油詩,沒有批評,沒有指責:
內心明鏡為根本,如實反映不費神。
一分一秒觀當下,只是體驗不評論
有人說他通透,也有人說他無奈,但這首詩在網(wǎng)絡瘋傳,被解讀為“信仰崩塌”的隱喻。
釋永信的倒臺像一陣風,吹散了很多人的幻想,但真正被那陣風吹得最遠的,或許不是官方、不是寺廟,而是那個曾把全部人生、財產(chǎn)、信仰都交給少林寺的蔡志忠。
他是釋永信商業(yè)計劃中最珍貴的一塊拼圖,他的身份、名氣、作品、學識,讓少林寺文化的“包裝”更完整,他出家當天的舉動,更像是一封沉甸甸的“信任狀”。
可惜,這封信,最后沒有人接住。
現(xiàn)在的少林寺?lián)Q了新住持印樂法師,來自洛陽白馬寺,他主張“農(nóng)禪并重”,要重建清凈僧團,反對過度商業(yè)化。
他并沒有公開批評釋永信,也沒有明確表態(tài)如何處理蔡志忠的捐贈、博物館建設、塔林安排。
蔡志忠的遺愿,如今像被鎖進倉庫的佛像一樣,靜靜等待回應。
而大眾的眼光,終于從釋永信的豪車、豪宅、豪生活,轉向了蔡志忠。
蔡志忠曾說:“佛法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照見現(xiàn)實?!?/p>
可他可能沒有想到,現(xiàn)實的重量,有時候比佛像還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