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今天早上在手機上有關(guān)書法藝術(shù)討論的書信往來。
網(wǎng)友:《石門頌》不是小篆筆法。寫小篆是平動筆法。而石門頌是擺動筆法。何氏用的是擺動筆法。
我在4月21日發(fā)的視頻,說的是封龍山頌筆法。其中提到隸書中有兩個明顯古法用筆的即是封龍山頌和石門頌。兩碑都是用擺動筆法而書。君若感興趣,歡迎去看那個小視頻。這里恕不贅述了。君亦可在我視頻里提出不同意見予以批評[作揖]
回答:理論解釋不同,這是名的問題,你可能受到邱振中擺動用筆影響,我認為邱振中擺動說法只是自己的用筆經(jīng)驗感受。
其實乃是,所有書法用筆不過平動波動兩種而已。所以我提出平波定律。
一個筆畫內(nèi)有起筆、行筆、收筆,每一個動作都有筆法、筆意、筆勢,所謂擺動應(yīng)該是一個筆畫內(nèi)的筆勢。
《石門頌》昨天我剛剛閱讀、臨摹,很多筆畫確實有擺動就是筆勢,例如何應(yīng)輝寫的天字,
第一橫和第二橫都是平動波動混合使用的,所以才有擺動的筆勢。
《石門頌》這種起筆、行筆、收筆擺動筆意平波混合,就是造勢,這一點,與黃庭堅怎么就那么合拍呢?可見,書法心法,無古無今。
關(guān)于隸書取法,首先我們要看到統(tǒng)一師法。
隸書是一個沒有統(tǒng)一師法的時代,但是,有基礎(chǔ)師法,這就是小篆。
所以,隸書體系有一部分書法作品篆書筆意成分多一些很正常,同時,漢小篆也吸收了隸書筆意,所以,《石門頌》被稱為隸書里的草書,這是它的筆法、章法與傳統(tǒng)成熟隸書不同的地方。
其實隸書本來就是草書,只是隸書自我楷化以后,就不是草書而是成熟的隸書了。
隸書非常豐富,是一個最龐大的書法體系。
我們了解的隸書,一般來說只是成熟的那一部分而已,就像我們今天所謂楷書只局限于唐楷。老兄視頻我學(xué)習(xí)一下,謝謝友友早上好[福]
網(wǎng)友:寫小篆不可提按,用平動法寫小篆就是不提按。不必“清楚表達”。
其實唐楷亦弗提按。為何楷書初稱真書?真者,通道也。提按之法,誠非道法。今之書家,不諳古法,一味提按,奚非道法。
回答:你這說法不不對,平動是邱振中提出最有價值的一詞,但是,他自己也沒有搞清楚。
古人留下的提按一詞本來就不清楚,例如篆書用筆,你說是提還是按?說不清楚,提也好按也好都對。
邱振中還說,唐代以前沒有提按用筆,豈不是可笑之至?所以,我補充了邱振中的平動用筆還有波動用筆。[贊][贊][贊]
網(wǎng)友:本來請君去看我的視頻,希望得到批駁。然君“看不出來”,令愚兄很是失望[捂臉]
回答:那我可能記錯了,邱振中要么就是揺腕。老兄,你的視頻我剛才看了,你說的擺動,看不出來明顯的筆法效果,如果是這樣,那就是一種心理感受和意念了。
所以筆法,都應(yīng)該有明顯筆法效果。
看黃庭堅余字捺畫,可字橫畫,明顯筆勢筆畫豐富,有橫鋒擺動動作。[贊][贊][贊]
網(wǎng)友:擺動筆法是我極力主張的。邱教授主張的是平動筆法。我曾在一個視頻中批判過邱氏的平動視頻。請君抽暇一閱。在此問題上請勿把我與邱氏綁在一起。
回答:沒有任何一種書體絕對平動或者絕對波動用筆。最嚴格的玉箸篆,也是有波動用筆的,還有懸針篆,那就更是平波混用的。但是可以忽略不計而已。唐楷有些筆法也可以忽略不計,例如復(fù)合用筆,一個完整的起筆收筆部位的筆跡,只能顯示一半,這情況非常普遍[呲牙][呲牙][呲牙]
網(wǎng)友:本來請君去看我的視頻,希望得到批駁。然君“看不出來”,令愚兄很是失望[捂臉]
回答:我只能看到有提按。所謂提按無論你怎么命名用筆,看結(jié)果有沒有粗細變化而已[贊][贊][贊]
網(wǎng)友:其實粗細變化不是提按所為,而是擺動所致。今人不知,盡皆鼓努為力[流淚]
回答:這就更需要橫鋒定律了。毛筆肚以下為橫鋒活躍區(qū),橫鋒是筆畫粗細變化之決定因素。這是因為毛筆的錐形梯度,決定了提按才有筆畫粗細之變化。從毛筆尖到毛筆肚越來越粗,從毛筆肚到毛筆尖越來越細,這就是提按的基礎(chǔ),這也是毛筆的錐形特點決定的不,提不安就是平動,因為橫鋒沒有變化,而橫鋒有變化就會有粗有細,所以叫波動用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