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天降英才分別編、導
1
1970年以前出生的國人,少年時大約只能看到四個國家的電影,因為別的國家要么是我們的敵人,要么就窮到拍不了電影。
這四國電影風格明顯,大家編出順口溜以志: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
朝鮮電影又哭又笑,
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新聞簡報指正片之前的加映,可見片前廣告在我國早已有之,只不過賣的都不是東西,是情懷。
飛機大炮指勇敢的越南兄弟當時正在跟漂亮國打仗,喜歡拍戰(zhàn)爭片。
阿爾巴尼亞畢竟是歐洲國家,敘事方式咱們不習慣,加上歐洲人的面孔不易分辨,所以中國觀眾經(jīng)??床淮蠖?。
最傳神的當屬“又哭又笑”,一部朝鮮電影基本就是由劇中人哭和笑的交替變換構(gòu)成的,又有“七哭八笑看到頭”之說。之所以多笑一次,是因為英勇的朝鮮人民總會取得最后勝利。
后來讀魯迅的《社戲》,看到這句話:“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不知怎地就想起朝鮮人民:他們也是“決不憚”笑了哭、哭了笑的。如果契訶夫有幸看到,一定會覺得所有朝鮮電影都在抄襲他的《第六病室》。
后來發(fā)現(xiàn)這一聯(lián)想是錯誤的,因為朝鮮人民顯然不是人世界里的呆子,他們只是最懂得哭和笑之間辯證關(guān)系的人。假如他們看到一個胖子,他們立刻就知道用哭來表示幸?!^對不會認錯人,因為他們的國土上同一時間只有一個胖子,如果有了第二個,那就是下一任胖子。
或者更準確地說,朝鮮人民懂得一切事物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就是:
讓干嘛就干嘛。
我能明白這一點,用《社戲》里的話來說:“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
順便說一句:后來我們被允許觀看的清單上又增加了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但這并不能說明我們的敵人減少了。因為有些國家又被踢出了清單,例如越南——他們居然和我們上演了戰(zhàn)爭片。
之前被我們崇拜的越南電影里的戰(zhàn)爭英雄轉(zhuǎn)眼成了被切齒痛恨的“越寇”,切換得毫無壓力。至于我還一直保留著對長發(fā)及腰清秀苗條的越南姑娘的喜愛,那只能說明我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兒童。
2
1970年代最火的外國電影無疑是《賣花姑娘》。這部據(jù)說為世襲文武全才日成同志和正日同志分別編、導的朝鮮電影,在當時中國的影響絕對把《哈姆雷特》甩出N個長白山。
這種電影是需要組織觀看的,當然免費。后來的電影不免費了,但大家仍然花高價去看,帶著孩子看,看了又看,還花錢請人看。這說明看電影需要兩個條件:有錢、有腦子,
而這兩方面最近幾十年在不同方向都有了變化。
幼兒園也是一級組織,所以也去看了。老師提醒我們:你們一定要哭,也一定會哭。
老師的句式我已經(jīng)很熟悉,雖然還只是幼兒園的園士候選人,但已經(jīng)在廣播里聽熟了“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也一定能夠達到”這樣的話。我們一點都不覺得這種話透著不講理,只覺得這種句式很牛,經(jīng)常借用來對女小朋友說“這辮子我今天揪也得揪,不揪也得揪?!?/p>
但我個人對老師的要求有點不理解,因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作為共產(chǎn)主義接班兒童的我們是不被鼓勵哭泣的,例如打針吃藥的時候、吃不飽的時候,以及拉了屎撅著屁股卻沒有阿姨來擦的時候。
總之,那是一個哭的理由很多因而很需要不哭的勇氣的時代。我們在6歲以前就記熟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擦干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戰(zhàn)友的尸體”——在后者提供的后現(xiàn)代主義氛圍中,我常常拔劍四顧,打量周圍的小朋友哪個適合當尸體,可以先發(fā)展成戰(zhàn)友。這一切可不是為哭而準備的。
當然,我還需要再長大一點,變成高等動物,才能學會辯證地理解哭泣:這件事本身,和任何事一樣,不存在該不該,關(guān)鍵看組織讓不讓。組織讓干的事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壞事。
所以中國人都是辯證法的高手,因為辯證法是從娃娃抓起的。
但幼兒園的我年少輕狂,決定堅強,暗自打氣“不哭,就不哭”。
現(xiàn)在想來,這種態(tài)度本質(zhì)上帶著一種邏輯執(zhí)拗:明明平時都說不哭才是好樣的,總不能空口白牙說讓哭就哭。
這種執(zhí)拗是一種致命缺陷,它決定了我當時不是好兒童,后來不是好少年、好青年、好中年,現(xiàn)在不是好老年,注定不受領(lǐng)導待見、被同事齒冷。
簡單地說,這樣的人就叫:
一小撮。
3
為什么需要我們哭?現(xiàn)在用得著哈姆雷特了:這是一個問題。
這部電影是兩代天降英才用來教育他們治下的人民的,揭露了一個賣花姑娘在日據(jù)時期的悲慘遭遇,其基本原理是“看吧,沒有胖子你們會多慘!”看完前胖時代有多慘,人民就會感到胖時代的幸福。這就好比看一個半小時的翔吃播,看完之后嘴里都有了翔味兒,就會覺得餓肚子是最幸福之事,因為不用吃翔。
如果用亞理斯多德的理論來解釋,這就叫恐懼的宣泄,中文音譯為“卡塞西施”——順便說一下,這個譯名充分說明亞理斯多德抄襲了《永樂大典》,因為西施是中國美女,所以這個詞的本意是接受完教育之后感覺自己過得挺美。
總之,這類電影的關(guān)鍵是觀眾一定要被嚇著,最好是嚇哭??拚f明效果好,不哭說明效果不夠好,或者說往觀眾嘴里塞的翔味兒不夠濃。
我們知道,朝鮮人民這方面素質(zhì)是很高的,三千里江山哭聲一片。所以,當這部電影登陸中國的時候,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態(tài)勢——現(xiàn)在是看中國人民素質(zhì)的時候了!
現(xiàn)在知道舉國體制的好處了。這種體制能把麻雀搞滅絕,當然也能把人搞哭。一種天羅地網(wǎng)般的認知迅速形成了:越哭越光榮,不哭不是人。
關(guān)于在電影院里哭這件事,就是這樣的。
關(guān)于這件事還需要提到一點,那就是:
當需要嚇個誰的時候,孩子是最容易下手的!
所以,在那個幼兒專場,當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整個電影院里悲聲不絕,像裝了一屋子死了爹媽的小喇叭。
只有我還在邏輯執(zhí)拗性中掙扎。
除了銀幕,放映廳一片漆黑,隱約看見老師們在巡視,臉在銀幕微光映照下忽明忽暗,顯出滿意和警惕的表情。我身邊的接班小朋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哭泣,簡直顧不上看一眼銀幕。
在我最后的印象中,銀幕上幾個戴著大蓋帽、穿著馬靴、腰間掛著指揮刀的人像趕牲口一樣把賣花姑娘一家人趕上一輛馬車,指揮刀雖然在鞘中,但似乎帶著某種冷酷的光芒。這時一位老師巡視到我身邊,眼鏡片閃著一種奇特的藍光,向我照射過來。
我哇地一聲哭出來,難以自止,哭得像在嘔吐。
我特么那就是給嚇的。
4
后來我經(jīng)?;貞浧疬@個嚇哭名場面,我發(fā)現(xiàn),真正使我傷心的是一種屈辱感:一種不得不屈服于威嚇的屈辱,或者說不得不成為一個傻逼的屈辱。
當然,作為幼兒的我不可能如此清醒,當時我只是本能地覺得委屈和惡心。
心理學上有個術(shù)語叫Collective Force,“集體威逼”。意思是:當你身邊出現(xiàn)某種集體傾向時,這種傾向會對你產(chǎn)生無形的逼迫,使你不知不覺地與它保持一致。
孩子本沒有哭,哭的人多了,也就跟著哭。所以,集體威逼,對孩子而言,就叫“嚇哭”。
我之所以被嚇哭,除了周邊的氛圍使小孩子感到恐怖,本質(zhì)上講,是我竟然覺得該哭。一旦開始哭了,我就認為自己是真哭。這就是集體威逼的功能:瞬間完成了從“要我哭”到“我要哭”的轉(zhuǎn)變。
如果說本來還有個不想哭的我,那么在我開始哭的時候,他已經(jīng)被消滅了。我是,且僅是,這個在哭的我。用笛卡爾的話來說:
我哭故我在。
所以,“集體威逼”的本質(zhì),就是逼迫你成為集體的一部分,而且僅僅是集體的一部分。除了這個一部分,你什么都不是,連你自己都不是。
這個集體通常是個傻逼的存在,因為哭是加入這個集體的儀式,而在讓你哭的同時已經(jīng)進行了一次愚蠢性和服從性的測試:主動哭的,當然夠蠢;還不夠蠢的,就把你嚇哭。
所以這種測試同時也是規(guī)訓,作為測試和規(guī)訓的結(jié)果,小朋友們在哭過之后內(nèi)心充滿仇恨。而仇恨的對象,則是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最神奇的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最起碼的道理,如果某種行為是可恨的,那么應(yīng)該仇恨的是這種行為。但是不。
那么應(yīng)該仇恨的是做出這種行為的人?也不。
那么到底仇恨什么呢?是——敵人。
那么敵人是誰呢?
敵人就是那些需要你們?nèi)コ鸷薜娜恕?/strong>
例如,在和《賣花姑娘》同時期上映的經(jīng)典名劇《白毛女》中,黃世仁糟蹋了喜兒姑娘,可恨。那么我們應(yīng)該仇恨糟蹋姑娘的人嗎?不,我們應(yīng)該仇恨地主。因為黃世仁是地主,所以地主是我們的敵人,雖然并不是每個地主都糟蹋過姑娘。
同理,殺人可恨,但應(yīng)該仇恨的不是殺人的人,而是某國人,因為殺人的人是某國人,所以某國人是敵人。
但黃世仁也有國籍,我要不要仇恨他那個國家的人?不,在這個case里我們只需要仇恨地主。
仇恨是要仇恨的,但要有組織地仇恨,不能亂仇恨。
有時候,例如在看《賣花姑娘》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該恨誰,因為沒有被告知敵人是什么人。但是我們?nèi)匀缓拗?,保持著仇恨的能力。好像被一坨肉逗引著的小狗,在需要的時候,把肉扔向哪里,我們就撲向哪里。
邏輯就這樣完美地閉環(huán)。
有人會欣慰地笑了。
這種人通常是胖子,如果會吸煙就吸一口煙,如果會吟詩就吟一首詩:“喜看稻菽千重浪……”
事情進展到這里,接下來的一切就都很熟悉了。
我們不再是我們自己,而是集體的一員;我們?yōu)槲覀兪沁@個集體的一員而自豪;甚至我們不需要別的自豪的理由,也找不到別的自豪的理由,僅僅因為我們是這個集體的一員就可以自豪得要死。
我們開始維護這個集體,競相爭取集體的認可:如果是成年人,就去亂放水,如果還嫌不夠蠢,就亂撒尿;如果是孩子,就撕畫片,如果還嫌不夠蠢,就找根棍子搗地圖。
根據(jù)希臘的定義,愚蠢是構(gòu)不成悲劇的,因為悲劇需要崇高,而愚蠢只能構(gòu)成喜劇。
而在中國,悲劇的定義要寬泛得多。迅哥兒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推想開來,只要我們足夠愚蠢,美好的東西早晚都會毀掉。所以,悲劇就是把愚蠢的東西展示給人看。
從本質(zhì)上講,一切悲劇是從集體威逼開始的,也就是從不允許你是你自己開始的。也就是說,
一切悲劇都是從把孩子嚇哭開始的。
5
那種在電影院里被嚇哭的屈辱,后來我還經(jīng)常感到。
事實上,在我大了幾歲之后,突然進入了一個有些不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被多少允許成為自己。因此經(jīng)常有人說,我們屬于三千多年的歷史中最幸運的一代。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壽命長于那個時代,所以屈辱感又開始找上門來。
這再次證明了辯證法的正確: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就沒有那種幸運,因而也就沒有這種屈辱感。
當年,我的屈辱源自不得不屈從于威嚇、不得不成為傻逼;而現(xiàn)在這種屈辱感還增加了一條。那就是,不管我如何掙扎,總要面對這個災(zāi)難級的現(xiàn)實:在世界眼中,
我是傻逼中的一員。
我經(jīng)常遇到奇怪的目光,仿佛在問:
“難道你不是和我們一樣的傻逼嗎?難道你小時候沒有在電影院被嚇哭過嗎?”
這時我就不得不痛苦地想起,是的,我就是那個當年在電影院被嚇哭的小傻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