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德云社相聲演員郭德綱受邀接受了制作人王偉忠的專訪,期間一段關于他 “會三百多出戲” 的表述,引發(fā)了不小的討論。
采訪中,郭德綱一本正經(jīng)地對王偉忠表示,自己大概能掌握三百多出戲。這番話并非隨口玩笑,他還特意補充了細節(jié):此前麒麟劇社演出時,觀眾提議出具節(jié)目單,郭德綱便整理了一份清單,逐一統(tǒng)計自己能演繹的大戲,最終核算下來,數(shù)量約有三百多出。這意味著,他所說的 “會三百多出戲” 并非空口無憑,而是有詳細清單作為支撐,每一出都對應具體劇目。
聽到這個數(shù)字,王偉忠的第一反應是驚訝,脫口而出 “你呀?”—— 這大概也是除郭德綱粉絲外,多數(shù)人的正常反應。畢竟,一個以相聲為主要職業(yè)的演員,聲稱會三百多出戲,聽起來確實令人難以置信。而戲曲領域自媒體博主孫佳良,更是直接評價郭德綱的說法 “一派胡言”。那么,該如何看待郭德綱 “會三百多出戲” 這一表述呢?
一、從時間維度 “算賬”:學習效率存疑
大眾之所以難以相信郭德綱的說法,一方面源于正常邏輯判斷:即便他是專業(yè)京劇演員,要掌握三百多出戲也絕非易事,更何況他的主業(yè)是相聲;另一方面,則與他此前的表述有關 —— 他曾在某衛(wèi)視節(jié)目中公開稱自己會六百多段相聲。
按照郭德綱自己的說法,他七歲開始學評書,九歲學相聲。若從七歲算起,截至 2025 年,他的學藝生涯已有 45 年,累計約一萬六千多天。簡單換算可知,要掌握六百多段相聲與三百多出戲,平均下來他每 18 天左右就要學會一段相聲或一出戲。
或許有人會覺得,18 天學一段作品并不困難,但這種計算建立在 “他什么都不做” 的理想前提下?,F(xiàn)實中,郭德綱需要上學(早年)、工作、參與演出、直播,還要處理各類雜事,刨除這些必要時間后,真正能用于學習相聲和戲曲的時間又剩多少?更不用說,他還涉足過電視劇、電影、話劇和綜藝領域,這些工作同樣需要投入時間學習和排練。如此一來,網(wǎng)友對 “會六百多段相聲、三百多出戲” 的說法產(chǎn)生懷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以 “標準” 為標尺:“會” 的定義存爭議
想必不少郭德綱粉絲會對此提出反駁,這里不妨先明確幾個衡量 “會” 的標準,避免無謂爭論。
1. 橫店標準
近些年,部分明星動輒標榜 “百億票房”,但實際上他們在很多電影中并非主演,甚至只是小配角或大龍?zhí)?。橫店影視基地的群眾演員曾調(diào)侃:若不論角色大小,只要參演就計入個人票房,那不少資深群演的累計票房恐怕能突破幾百億。
類比到郭德綱唱戲,若僅會某出戲的幾句唱詞就算 “會這出戲”,那掌握三百多出戲確實不算難事。按這個標準,全國至少有幾億人能算 “會唱京劇《智取威虎山》《蘇三起解》”—— 畢竟這兩出戲的經(jīng)典唱段流傳甚廣,很多人都能哼上幾句。
2. 掰棒子標準
還有一種可能:郭德綱所說的 “會六百多段相聲、三百多出戲”,是 “說過”“唱過”,而非 “同時熟練掌握”。這種情況類似 “黑瞎子掰棒子” 的段子:掰一穗玉米夾在腋下,再掰一穗又夾上,最后離開時腋下依舊只有兩穗 —— 此前學過的內(nèi)容可能早已遺忘。
若按這個標準,邏輯便會混亂。比如,多數(shù)人上學時都背過大量詩詞歌賦,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都已淡忘,顯然不能說 “會很多詩詞”,只能說 “曾經(jīng)背過很多詩詞”。
3. 專業(yè)標準
在普通人眼中,“會一出戲” 或許只需會唱即可,但對專業(yè)演員而言,“會” 的要求遠不止于此:不僅要熟練掌握自身角色的唱詞、唱腔與表演細節(jié),還需對整出戲的劇情、其他角色的唱詞及舞臺調(diào)度了如指掌,這樣才能稱得上 “會”。
“會一段相聲” 的標準同樣嚴格:絕非背下臺詞就夠,還需精準把握段子的節(jié)奏、包袱的鋪墊與抖落技巧,熟練掌握表演精髓。郭德綱作為專業(yè)演員,自然清楚 “會” 的專業(yè)定義,因此用專業(yè)標準衡量他的表述時,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對 “六百多段相聲、三百多出戲” 提出質(zhì)疑,也就有了合理依據(jù)。
三、看過往 “數(shù)字”:表述一致性存問題
從過往經(jīng)歷來看,郭德綱對數(shù)字的表述似乎時常缺乏準確性。2012 年,他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創(chuàng)意英雄譜》專訪時稱,自己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相聲專場在大連,現(xiàn)場有 10 萬人;此后,他又在多個場合重復過這一說法,許多粉絲對此深信不疑。
而到了 2025 年 8 月接受王偉忠采訪時,他又表示,人數(shù)最多的專場在上海,有兩萬八千人。有趣的是,即便表述前后矛盾,不少粉絲依舊選擇相信。但事實上,德云社規(guī)模最大的專場確實在上海,舉辦地為上海梅賽德斯 - 奔馳文化中心,該場館的最大容量僅為一萬八千人 —— 郭德綱所說的 “兩萬八千人”,多出來的一萬人不知從何而來。
由此可見,郭德綱在提及數(shù)字時,時常呈現(xiàn) “張嘴就來” 的狀態(tài),既不考慮數(shù)字是否合理,也不顧及是否符合事實?;蛟S在他看來,只需用夸張的數(shù)字體現(xiàn) “數(shù)量多”,便達到了表達目的,如此一來,他說出 “會六百多段相聲、三百多出戲”,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當然,作為相聲愛好者,仍需感謝郭德綱 —— 在他的 “貢獻” 下,網(wǎng)上又多了一個趣味小段子:
甲:你會唱多少出戲?
乙:不好說。
甲:為什么?
乙:我這個人,想起一出是一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