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總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4億。孟加拉國是南亞第三大國,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72億。孟加拉國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區(qū),大部分地區(qū)被印度領土包圍,東南部和緬甸接壤,南部瀕臨孟加拉灣。印度和孟加拉國邊界線長約4000公里,印孟兩國原本都在對方境內擁有大量飛地,2015年,印孟兩國交換了飛地,印度領土因此減少了1萬公頃。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飛地的產生。印度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長期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印度歷史上擁有大大小小五百多個土邦,土邦又叫王侯領,是印度貴族王侯的領地。土邦的王公實行世襲制,對土邦擁有實際控制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實際上就是土皇帝。
現在孟加拉國北部和印度的比哈爾邦接壤,比哈爾邦是印度東部的大邦,面積約9.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億,是全印度人口第三多的邦。
歷史上比哈爾和孟加拉分屬不同的土邦王公管理,比哈爾王公和孟加拉王公都對土地非常看重,都想擴大自己的土地,而且兩個人還都喜歡打牌下棋。由于喜歡土地,兩個土邦王公打牌下棋的賭注不是金錢,而是土地。每次打牌或下棋之前,兩個人會將屬于自己的一個村子作為賭注寫在小紙條上,輸的一方,就會將自己的小紙條交給對方,對方就會憑著紙條去接收相應的村子。
由于雙方互有勝負,一來二去,都在對方境內接收了很多村子,這些村子就成為了各自的飛地。英國殖民印度后,也沒有解決比哈爾和孟加拉之間的飛地問題。英國在印度的統(tǒng)治實行了直轄殖民地和間接管理土邦兩種模式。
英國使用武力迫使印度的各個土邦臣服,但沒有剝奪土邦王公的內部行政管理權。英國和印度各個土邦王公簽署協(xié)議,給予他們一定的自治權,但必須效忠英王,在內部實行的政策也不得和英屬印度政府的政策相抵觸。一些面積大,實力強的土邦,甚至被允許保留軍隊,但這些土邦都沒有外交權。在英屬印度時期,大部分土邦和英屬印度各省下轄縣的地位相當。
根據英國頒布的《印度管理法》規(guī)定,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屬于法律上的一種松散邦聯(lián)關系。因此英國沒有介入孟加拉和比哈爾的飛地問題,當時孟加拉和比哈爾都受到英國控制,生活在飛地的人也可以自由出行,飛地問題對居民影響比較小。
第二,飛地問題加劇。1947年,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宗教信仰,將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根據蒙巴頓方案,信仰伊斯蘭教的孟加拉地區(qū)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信仰印度教的比哈爾成為印度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比哈爾和孟加拉的飛地問題,就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飛地問題。
印巴分治后,兩國因克什米爾問題大打出手,直到1949年才宣布停戰(zhàn)。印巴關系長期敵對,影響了飛地居民的生活。當時飛地居民出行,都會受到印巴兩國的嚴格搜查。當印巴關系緩和時,兩國還一度坐下來談判,試圖解決飛地問題。但印巴之間關系不穩(wěn)定,并沒有談出結果。
1971年,印度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飛地又成了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問題。此后雙方開始談判,試圖解決飛地問題。但兩國的飛地面積不同,印度在孟加拉國境內的飛地面積約1.7萬公頃,孟加拉國在印度的飛地面積約7千公頃。因此飛地問題非常難以解決。
圍繞著飛地問題,印度和孟加拉國爆發(fā)了多次小規(guī)模沖突,互相造成了人員傷亡。印度和孟加拉國都不愿意給對方的飛地供水供電,導致飛地區(qū)域經常發(fā)生斷水斷電問題,而且飛地也沒有學校和醫(yī)院,飛地居民很早就會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各自的國家寄宿上學。
孟加拉國地理位置重要,北部扼守西里古里走廊,南部瀕臨孟加拉灣。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連接印度東北的戰(zhàn)略要地。隨著印度東北地區(qū)獨立運動的高漲,印度開始拉攏孟加拉國。2011年,印度和孟加拉國重啟了飛地談判,印度為了拉攏孟加拉國,決定作出讓步。2015年,印孟兩國簽署了《土地邊界協(xié)議》,印度將被孟加拉國領土包圍的飛地交給孟加拉國,面積約1.7萬公頃。孟加拉國則將被印度領土包圍的飛地交給印度,面積約7千公頃。就這樣,兩國解決了飛地問題,印度領土少了一萬公頃。飛地上的居民,可以自主選擇加入印度或者孟加拉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