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猻作為貓科家族的網紅代表,它總是一臉兇相,還一副炸毛的樣子,有人說它這樣的面容有點像一個人,那就是清朝的”鰲拜“,它縮起來完全就是個大毛球,非常臃腫。
近日,在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索加鄉(xiāng),有攝影師捕捉到了5只兔猻活動的畫面,這是母兔猻與它孩子們的親子時光。畫面中,廣袤的草原上,兔猻媽媽探出腦袋,警惕地觀察周圍環(huán)境, 4 只小兔猻圍繞在兔猻媽媽身邊,它們時而嬉戲打鬧,時而蹦蹦跳跳,十分可愛,其中一只特別頑皮,總是一個勁的往媽媽身上靠,兔猻媽媽也不慣著,看它又要靠過來時,一個閃躲,頑皮幼崽摔得四仰八叉,半天起不來,后來還是其他的幼崽把它拱了起來。
對于通常每次產崽2-3只的兔猻來說,這是一個罕見的大家庭,沒有食物的擔憂,幼崽們嬉戲玩耍,這是它們最無憂無慮的時光。目前4只幼崽還不能獨立覓食,仍然要靠媽媽來喂養(yǎng),兔猻媽媽要不停的捕獵,才能確保孩子們的生存。
兔猻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外形酷似家貓,成年個體大約50厘米左右,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盡管外表看起來非常呆萌,事實上,兔猻卻是天生的草原獵手,數量龐大的鼠兔為兔猻媽媽養(yǎng)育子女提供了穩(wěn)定的食物保障。
兔猻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捕獵技術,由于生活在草原沒有什么遮擋,它只有盡量貼在地面上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獵物。好在它得腿短,且它的耳朵耷拉在兩側,這樣兔猻趴著走真就跟貼著地面滑動一樣。
另外它的那身灰色毛發(fā)與亂石堆環(huán)境相融,高原雖然鼠兔聽覺與嗅覺靈敏,但視覺較差,分不清巖石和兔猻,不過若是在草原上還是比較明顯。因此,它們捕獵的時候基本就是假裝自己是塊石頭,你會看到它往前挪幾步就停一會,再挪幾步,再停一會,這是因為它一直盯著獵物,只要稍有警覺,它立馬就定住,跟玩木頭人似的,特別小心,到達捕獵距離后,兔猻就猛撲過去,不給獵物鉆洞的機會,成功率較高。
它還有一招,就是頻繁晃動尾巴,其實這就兔猻的獨門絕技,用快速晃動的尾巴迷惑獵物,獵物就像被下了定身咒一樣,一動不動。真的有這么神奇嗎?蒙古的科研人員還專門做了個實驗,他們做了根假尾巴,拿來逗鼠類,結果附近竟然有3只鼠同時被定住了,就趴在那直勾勾地盯著尾巴不動,這證明晃尾巴捕獵真實有效。
還有一招就是守洞待鼠,通常鼠類都有好幾個洞口,兔猻會先觀察它們,總結規(guī)律,找到田鼠最常出現的口守著,這個戰(zhàn)術成功率也很高,連剛學捕獵的小兔猻有時候都能行。
等到幼崽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兔猻媽媽又會帶著它們搬到寬敞得洞穴。它們習慣尋找現成的避風港,通常選在巖石堆。其實,它們并不比普通的家貓大多少,但兔猻看起來體型更顯強壯,這要歸功于它們密集蓬松的皮毛,它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上竟然長有9000根長達七厘米的毛發(fā),同體型的貓科動物中,兔猻的毛發(fā)是最濃密也是最長的致密的毛發(fā),使它們能夠應對更惡劣的環(huán)境。
兔猻的哺乳期大概只有3-4個月的時間,幼崽們需要盡快跟媽媽學習捕獵技能,未來等待它們的將是獨自生存的考驗,當幼崽們能獨立捕食后,兔猻媽媽就會悄悄離開,它會把食物充足隱蔽性較強的領地留給孩子們。
長大后的小兔猻,彼此之間漸行漸遠,它們會建立起自己的領地,再相見時或許已經成為彼此的對手。兔猻從不冬眠,只有不停的覓食,才能保證脂肪的充足來度過高原酷寒的冬天,據數據統計,一只兔猻一生可以吃掉幾千只鼠兔。
對所有新生命來說,第一個冬天都是最難熬的,兔猻幼崽能活到一歲的概率,一般不超過五成。兔猻屬貓科,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及四川西北部的荒漠草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