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文稱這是70年代的假幣,收藏于國家錢幣博物館。見此我笑了,這實際上是很一般的造假水平,可惜的是當年高水平的造假“作品”并沒有被收藏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我給大家講一個70年代假幣的故事,我是親歷者之一,也是當年年齡最小的親歷者,僅11歲,印象頗深。
故事發(fā)生在1972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兩點鐘左右,地點是哈爾濱市顧?quán)l(xiāng)電影院業(yè)務室。彼時業(yè)務室比較清靜,沒有外人,旁邊是售票室。從外面來了兩個身著短袖的陌生中年男人,態(tài)度非常和善,點名要見影院領導,說有重要事談談。
影院的一把手李書記過來跟二位打招呼寒暄后,三人圍著在辦公桌落座交談起來,一旁的我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內(nèi)容。
二位客人是銀行的,銀行在影院存款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假幣,10元大團結(jié)的這種。由于造假手段非常高超,以至于做案者在用它買電影票時,經(jīng)手這張假幣的售票員、影院財務人員包括銀行工作人員最初都沒有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影院售票員、出納和銀行柜臺工作人員三個環(huán)節(jié)各司其職時都沒有發(fā)現(xiàn)出這張10元假幣。其造假手段高超之處在于,這張10元假幣是用特殊藥水浸泡剖開分層的,即將一張紙幣仔仔細細從中分成了兩張。這樣,一張10元錢就被拆分成相同圖案的兩張,買電影票時使用的是其中的一半。
在聽銀行工作人員講述藥水泡制假幣的過程中,我的腦海里對應的是洗衣服時紙幣沒有掏出而被肥皂水弄濕的情景。
10元紙幣在當時近乎于一個人一個半月生活費的標準,當時人均生活費每月最低是七元。10元錢夠買兩毛錢一張成人電影票50張。當時的電影院每天能有幾百元至幾千元票房收入,出納天天要去銀行存錢。出現(xiàn)這種假幣的事情也是絕無僅有的。銀行已向公安局報了案,出于責任關(guān)系特來向影院通報,當然這個損失要由影院來承擔,影院也沒有具體追究是誰的責任,或者說也查不出一個團體票兩個零票3人之間,是誰收的這張假幣。
也不得不說,用藥水浸泡造假幣行為在當時也是極其隱蔽與極其膽大的,若是被破案抓獲,必是重刑或是死刑!同時其造假技術(shù)的高超在當時也是空前的,比上面手工繪制的10元假幣相比,高出100倍!這種假幣若收藏至現(xiàn)在,市場上價格1萬元也不止,絕對有收藏價值,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按年齡推算,當年這位用藥水造假幣者已是壽終正寢了。有些案子根本就破不了,成為歷史的懸案,就如同呼蘭大俠案,哈爾濱工商行田地辦被盜大案一樣,這種藥水造假幣案也成了歷史懸案。什么藥水有這種魔力?不知道,或許也成了歷史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