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筆直言/文
“膝蓋頂著手提箱,在過道站了兩小時;好不容易蹭到個空位,剛掏出充電寶就被人拍肩‘不好意思,這是我的座’”—— 這不是個別乘客的遭遇,而是高鐵無座票持有者的共同困境???12306 一句 “可暫坐空余座位”,就將 “同價不同服務” 的不公,包裝成 “兼顧權益” 的合理規(guī)則。
沒人反對無座票存在的意義。春運時搶不到票的游子、突發(fā)急事的打工人,一張無座票是他們 “能走就行” 的最后選擇。但 “滿足剛需” 不代表可以 “透支體驗”:當無座票比例過高,車廂里連轉身都難,“暫坐空余座位” 就成了空頭支票;當定價完全不考慮服務落差,“花二等座的錢,享站票的罪”,就成了對 “等價交換” 原則的公然違背。鐵路部門總說 “兼顧雙方權益”,可實際上,這種 “兼顧” 更像讓無座乘客用同等代價,承擔了運力分配的不合理 —— 他們付了錢,卻沒買到 “座位保障”,只買到了 “可能有座” 的幻覺。
更刺眼的是,“同價不同座” 背后藏著對乘客尊嚴的漠視。有座乘客能靠在椅背上喝熱水、看風景,無座乘客卻要在車廂連接處蜷縮,連想喝口水都怕錯過空位;有座乘客能安心規(guī)劃行程,無座乘客卻要時刻緊繃神經(jīng),留意哪個座位的主人還沒上車。這種體驗上的天差地別,憑什么用一樣的票價來抹平?高鐵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公平” 不該只算運輸成本,更該算上乘客的焦慮、疲憊與尊嚴。把 “站著花錢” 的窘迫,說成 “合理定價”,本質上是把公共服務的溫度,換成了冷冰冰的運營算計。
解決爭議,從來不是靠 “解釋”,而是靠 “解決”。與其反復強調 “規(guī)則合理”,不如拿出實際行動:比如按比例動態(tài)調控無座票數(shù)量,避免 “僧多粥少”;比如探索無座票小幅降價,讓 “服務與對價” 匹配;更重要的是,把無座票定價的話語權交給公眾,讓扛過行李的人、趕過急路的人,都能參與到規(guī)則制定中。這些調整或許會增加運營成本,但換來的是民眾對公共服務的信任,是無座乘客的尊嚴與獲得感 —— 這筆賬,遠比短期收益更有價值。
一張無座票的定價,考驗的是公共服務的初心。別再用 “暫坐空座” 的話術回避問題,別讓 “同價不同服務” 的不公繼續(xù)存在。正視乘客的痛點,守住公平的底線,才能讓每一趟高鐵,都載著尊嚴與溫度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