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巔峰時期的軍事實力是可以吊打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
明朝巔峰軍事實力要分兩個階段,因為不同的狀態(tài)下,巔峰軍種不一樣,所以有三段巔峰實力。
第一階段:永樂年間——宣德年間。
在這個階段,蒙古殘余勢力還會時不時搗亂,朱棣的戰(zhàn)略戰(zhàn)法學于藍玉,極其擅長突襲,一般朱棣對蒙古都是騎兵對騎兵。
在靖難結束之后,朱棣遷都北京,為了延續(xù)騎兵的威力,他在全國各地修建苑馬司,挑選精良戰(zhàn)馬,以為騎兵的根本,到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意外得到邊外降丁騎兵三千人,以為基礎,操練兵馬,這就逐漸形成了三千營。
同年,朱棣又將火器進一步推廣在自己的軍隊中,一切規(guī)制模仿三千營,這就逐漸形成了神機營,據(jù)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
當然,不止是朱棣,朱元璋在位期間又訓練了一批能戰(zhàn)之士,朱棣以此為本,形成了五軍營,至此,明朝三大營齊備。
朱棣完成的三大營可以說無解,裝備精良,攻防一體,可以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戰(zhàn)略體系。
這套體系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神機營向前靠攏:
他們準備火銃,火炮,針對著沖擊而來的敵人進行第一波打擊。當時他們的敵人大多都是騎兵,換句話說,在這第一個步驟里,騎兵成為了活靶子,伴隨著巨響,士氣受損,群馬驚厥,前鋒必然受挫,這個時候就可以來到第二個步驟了。
第二,騎兵上場:
第一波火器轟炸結束,三千營和五軍營的騎兵迅速出擊,朝著敵人的陣地猛沖,一般情況下,敵人都會措手不及,軍隊陷入混亂,一旦軍隊建制毀敗,首尾不能相顧,必大敗。
第三,步兵登場:
到了這第三階段,敵人基本已經(jīng)殘了,步兵們上前解決殘敵,做好補刀和俘虜?shù)臏蕚洹?/p>
這就是朱棣的三大營戰(zhàn)法,可以說憑借著三大營的裝備和先進的戰(zhàn)法,永樂大帝可以說是橫行天下。當然,其子朱高熾以仁為主,并不喜歡戰(zhàn)斗,所以他是個過渡期,但他所在時期,三大營威力一般無二。
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更是親自率領三千鐵騎,大敗兀良哈數(shù)萬部隊。
當然,一方面肯定是朱瞻基指揮有方,另一方面,便是他所率領的鐵騎都是精兵,所以帶來的影響力和威力不同凡響。
一直到了正統(tǒng)皇帝朱祁鎮(zhèn),土木堡之變,京師三大營精銳消耗殆盡,二十余萬軍隊全部喪于瓦剌之手。
其實,在這第一階段里,主要是贏在裝備和戰(zhàn)法的先進性,但是戰(zhàn)法和裝備缺一不可,正是因為朱祁鎮(zhèn)少了戰(zhàn)法,才導致了土木堡大敗。
第二階段:萬歷年間
萬歷皇帝雖然懶了一點,但是前十年他有張居正,后期他還有申時行等,也算過得去,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經(jīng)濟恢復,也算短期有了巔峰。
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間里,出現(xiàn)了萬歷三大征,把明朝的軍事實力推上了巔峰,介于寧夏之役,播州之役規(guī)模相對較小,我們這里著重說一下朝鮮戰(zhàn)役。
日本戰(zhàn)國時代結束,豐臣秀吉便起了侵略中國之心,起了14萬軍隊,入侵朝鮮。
一般人的想法肯定是,14萬人,明朝怎么也得相似的兵力吧,很不好意思,明朝只出了四萬部隊,其中還包括了戚家軍,遼東部分軍隊。這只數(shù)量較少的明軍不僅沒有被打敗,反倒擊敗了日本的軍隊,原因就是大明軍隊的火器,太過于先進,出現(xiàn)了佛郎機。
當時明朝與葡萄牙有一些爭端,所以就在一次戰(zhàn)爭中俘獲了一些佛郎機炮,明朝經(jīng)過仿造之后,有了自己的佛郎機炮,并且明朝十分變通,把子母銃準備好,中國火器可以說已經(jīng)是連發(fā),放進去直接就能射,可以說給日本人打了個措手不及。
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shù)百門,諸炮一時齊發(fā),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fā),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在李如松的合理指揮之下收復平壤、開城,并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九千余人的損失。
中國軍事再一次憑借高端火器達到巔峰,大敗日本,大敗葡萄牙,幾乎站立于世界不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