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成為時代情緒的今天,《被討厭的勇氣》如同一劑清醒良藥。這部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作家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著作,以希臘哲學的對話體形式,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智慧娓娓道來。
書中通過“青年”與“哲人”的對話,直擊現(xiàn)代人的心靈困境:我們?yōu)楹尾恍腋#看鸢阁@人地簡潔: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而破解之道在于“課題分離”——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敢于做自己,不懼怕他人的評價,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與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不同,阿德勒強調目的論:不是過去決定了我們,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種視角的轉變蘊含著巨大力量——我們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書中“橫向關系”的概念尤為深刻,提倡不評價他人,不尋求認可,在平等關系中實現(xiàn)自我接納。
作品語言平實卻意味深長,沒有晦澀的學術術語,每個觀點都植根于生活場景。書中關于自卑、競爭、自由等議題的討論,尤其適合當下充滿社交焦慮的現(xiàn)代人。其可貴之處更在于實踐性,它不只提供理論,更指引了一條改變之路:通過共同體感覺實現(xiàn)自我接納,通過他者貢獻找到存在價值,最終獲得追求幸福的勇氣。
最近,上海書城五樓馨巢書屋內舉辦了一場“《被討厭的勇氣》——芳香心靈讀書會”,一起來聽聽書友們的讀書感悟吧!
“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像把鑰匙,原來可以不必因他人期待而隱藏棱角,不用為迎合而犧牲熱愛?!哓暙I’不是無私奉獻,而是在滋養(yǎng)關系中保持自我。書友們分享時,都表達了掙脫他人眼光后的輕松,這種勇氣不是一意孤行的傲慢,而是清醒選擇后的從容自在?!?/p>
——馨巢書屋創(chuàng)辦人 王霞
“當我們進入到《被討厭的勇氣》文字共讀之中時,青年與哲人的對話不斷引發(fā)我對于自身的思考,審視著自己的過去,也暢想著不可知的未來。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不斷經歷,坦然面對,最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p>
——讀者 黃登蘭
“從輪流朗讀到小組討論,通過搶麥分享的方式,鍛煉了伙伴們的‘勇氣’。我被書中這句話深深吸引:獲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青年在質疑社會期望和自我價值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身選擇對幸福的重要性。愿我們活在當下,追求自我價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p>
——讀者 陳燕
“佛洛伊德的原因論,為現(xiàn)在面臨的結果在找所謂的‘因’,是一種逃避,一種借口,在此情景下,你的言語里一直都會有‘如果……那么就……’這樣的句式;阿德勒的目的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目的角度深度剖析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兩種不同的論點,也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讀者 黃青梅
“勇氣不必驚天動地,敢于拒絕、堅持自我,擁有被討厭的底氣,就是最動人的力量。這是一場心靈療愈之旅,書友們在坦誠的交流中,彼此賦能,見證勇氣與自我和解的力量?!?/p>
——讀者 王靜雯
也許,在充斥著各種“標準答案”的時代,《被討厭的勇氣》提醒我們:真正的成熟,是擁有做自己的勇氣,即使這可能意味著被討厭。
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心理學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本引領人們走向自由的生活哲學指南,有沒有興趣去看一看呢?
記者 / 張雯婧
編輯 / 孫超慧 李伽缽
圖片 / 馨巢書屋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