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 年,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島無情地割讓給日本,神州大地為之震動。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無數(shù)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敵的鋼鐵長城,楊泗洪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位來自江蘇宿遷的鐵血將領,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的抗日悲歌,其英雄事跡至今仍在兩岸人民心中激蕩。
楊泗洪自幼胸懷壯志,投身軍旅后,憑借過人的膽識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江淮地區(qū)嶄露頭角。因治軍嚴明、作戰(zhàn)勇猛,深受將士們的愛戴與敬重。后奉命駐守臺灣,任鎮(zhèn)海中軍統(tǒng)領。在臺灣任職期間,他積極整飭軍備,訓練士卒,與當?shù)匕傩战Y下深厚情誼,為保衛(wèi)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清政府不顧臺灣民眾的強烈反對,決定放棄臺灣時,楊泗洪義憤填膺,毅然拒絕撤回大陸的命令。他與劉永福等愛國將領聯(lián)合當?shù)孛癖?,組建起 “黑旗軍” 與 “義民軍”,高舉抗日大旗,誓言與臺灣共存亡。面對裝備精良、來勢洶洶的日軍,楊泗洪毫無懼色,他深知,此刻退縮不僅是個人的恥辱,更是對民族的背叛,唯有奮勇抗爭,才能守住這片熱土。
1895 年 8 月,日軍兵分三路向臺灣南部發(fā)起猛烈進攻,妄圖迅速占領全島。楊泗洪臨危不懼,沉著指揮,在濁水溪、大莆林等地布下防線,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在大莆林戰(zhàn)役中,楊泗洪親自率領義軍與日軍展開激烈交鋒。他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所到之處,日軍紛紛潰敗。義軍在他的鼓舞下,士氣大振,以簡陋的武器與日軍的槍炮展開頑強對抗,斬殺日軍千余人,給予侵略者沉重打擊。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臺灣軍民的抗日信心,也讓日軍見識到了中國軍民的頑強斗志。
然而,日軍不甘心失敗,很快調集大量兵力進行反撲。在八卦山戰(zhàn)役中,楊泗洪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依然堅守陣地,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斗中,他不幸腹部中彈,鮮血直流,但他強忍劇痛,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高呼 “殺敵報國,此其時也!” 激勵著身邊的將士。最終,因傷勢過重,楊泗洪壯烈犧牲,年僅 55 歲。他用生命踐行了對祖國和人民的誓言,展現(xiàn)出了一名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
楊泗洪雖然犧牲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臺灣軍民繼續(xù)抗戰(zhàn)。此后,臺灣義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與日軍展開了長達數(shù)月的殊死搏斗,直至彈盡糧絕。他們的英勇抗爭,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也讓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沉重代價。
在臺灣人民心中,楊泗洪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彰化民眾為紀念他的功績,曾立碑銘記:“楊公泗洪,捐軀報國,其功其德,永垂青史?!币痪虐肆晔滤墓枢l(xiāng)江蘇宿遷縣人民政府在東關口公園建立了楊公墓園,讓人們緬懷他的豐功偉績。他的事跡不僅是臺灣抗日斗爭歷史的光輝篇章,更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偉大精神象征。
2025年8月26日拍攝于宿遷市東關口
歲月悠悠,楊泗洪在臺灣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兩岸人民的心中。他用生命詮釋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家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楊泗洪的精神都將永遠傳承下去,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資料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