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評中國最好吃的10種冬棗,一口一個嘎嘣脆
冬棗古稱 “凍棗”,其栽培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詩經(jīng)?豳風》中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的記載,
雖未明指冬棗,卻印證了棗類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俗文化中,冬棗承載著 “早富早貴” 的美好寓意。
北方民間有 “霜降吃棗,不穿棉襖” 的諺語,
每逢深秋冬棗成熟,市集上滿是鮮紅飽滿的果實,鄰里互贈冬棗已成傳統(tǒng)。
明代《本草綱目》記載棗 “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
這份藥食同源的智慧,讓冬棗在尋常滋味中更添幾分溫潤。
那,您知道中國哪里的冬棗最好吃嗎?今兒,小編跟您好好聊聊……
陜西大荔冬棗
產(chǎn)自渭南市大荔縣,自西漢起便以棗樹繁茂聞名。
當?shù)厮a(chǎn)冬棗,皮薄核小、肉厚汁多,被選為貢品獻入宮廷,
康熙年間更成為皇室專享。2011年,大荔冬棗獲國家農產(chǎn)品地理標志認證。
其形態(tài)飽滿近圓,單果重約20克,果面光潔如玉,
完熟時呈淺赭紅色,果皮薄而脆,輕咬即裂。
果肉乳白細嫩,汁水豐盈,甜度高達20%以上,
卻甜而不膩,回甘帶棗香,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60倍。
大荔冬棗的鮮食體驗堪稱一絕,清水洗凈后直接入口,脆響中迸發(fā)清甜,無渣無澀。
若想延長保存,可蒸熟后冷凍,解凍后與米同煮成粥,軟糯香甜,暖胃又滋補。
河北黃驊冬棗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產(chǎn)自河北省黃驊市,
已有近3000年種植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
黃驊,地處華北平原東端,臨近渤海,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
加之微堿性沙質壤土富含氯鉀離子,造就了冬棗皮薄肉厚、核小脆甜的特質。
果實近圓形,赭紅色果皮薄脆透光,綠白色果肉細嫩多汁,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30%,酸甜適口,被譽為“全國鮮食棗品之冠”。
黃驊冬棗的輝煌始于明代,曾作為貢品入宮,深受皇室青睞。
其口感酥脆清甜,營養(yǎng)豐富,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有“百果王”之稱。
山西廟上冬棗
追溯歷史,廟上鄉(xiāng)棗樹栽培可至3000年前,
周朝《爾雅》中“河東猗氏出大棗”的記載,
與唐代杜甫“庭前八月梨棗熟”的詩句,共同編織著千年棗鄉(xiāng)的文化脈絡。
廟上冬棗形態(tài)嬌美,扁圓形果身似小蘋果,單果重15-25克,最大可達50克。
赭紅果皮點綴星斑,乳白果肉細膩無渣,糖度穩(wěn)定在28°以上,
維生素C含量高達380-600毫克/100克,是蘋果的70倍、柑橘的16倍。
其口感堪稱一絕,咬開時“咔嚓”脆響,甜潤汁水裹挾著陽光的溫暖在舌尖綻放。
傳統(tǒng)吃法講究現(xiàn)摘現(xiàn)吃,或自然晾曬成棗干。
山東無棣冬棗
無棣冬棗,產(chǎn)自山東濱州無棣縣,地處渤海灣西南岸。
其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漢代,曾為皇家貢品,
現(xiàn)存1300歲的“唐棗”古樹,堪稱冬棗界的“活化石”。
果實呈扁圓形,赭紅光亮,單果重10-20克,皮薄如紙,肉質脆嫩,核小無渣。
咬開瞬間,甘甜汁水裹挾著清新的棗香涌出,甜中帶微酸。
當?shù)厝俗類鄣某苑ㄊ?strong>蜜餞:
冬棗去核與桂圓、蜂蜜同煮,文火慢熬至透亮,
晾干后軟糯香甜,既可當零食,又能健脾補血。
秋日里,一籃鮮棗,一壺清茶,便是渤海灣畔最地道的滋味。
新疆和田冬棗
其產(chǎn)地鎖定北緯37°黃金水果帶,孕育出果大如鴿蛋、皮薄核小、肉厚如凝脂的獨特品質。
輕咬一口“嘎嘣”脆響,甜似蜜糖卻清潤不齁,隱約還帶點奶香。
當?shù)貤椶r沿用古法,
待秋分后棗子自然風干至霜降,讓糖分充分沉淀,形成“片紅”的自然花紋。
制作時只需簡單清洗,或嘗試秘制吃法:用牙簽扎孔后與紅糖、麥芽糖同煮40分鐘,冷藏后淋上橙汁,軟糯酸甜更添風味。
這種兼具鮮食與加工特性的“百搭棗”,
既可點綴酸奶粽子,又能熬成補氣養(yǎng)血的棗泥羹,
難怪連《本草綱目》都記載其“潤肺補五臟”之效。
山東長樂冬棗
產(chǎn)自青島平度市長樂鎮(zhèn)的長樂冬棗,是膠東半島冬棗的代表。
這里東臨大澤山,西靠膠萊河,得天獨厚的沙質土壤與溫潤氣候,孕育出晚熟鮮食的冬棗佳品。
果實成熟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恰逢秋涼,棗香漫野。
長樂冬棗近橢圓,單果重約25克,果皮赭紅光亮,薄如蟬翼卻韌脆不裂。
果肉乳白細膩,汁水豐盈,輕咬即“咔嚓”作響,甜而不齁,帶著清新的蘋果香。
可溶性固形物達35-38%,
核小如豆,可食率高達96.1%,落地易裂卻無渣,甘甜直抵舌尖。
鮮食:淡鹽水浸泡15分鐘,冷藏后更脆甜。
蒸棗:水沸后蒸15分鐘,軟糯易消化,老人孩童皆宜。
冰糖燉:冬棗加冰糖蒸40分鐘,潤肺養(yǎng)顏,秋燥克星。
創(chuàng)意搭配:冬棗去核切塊,與蘋果、檸檬汁榨汁,或拌入酸奶冷藏,清爽解膩。
天津大港冬棗
產(chǎn)自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街道,其種植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果實呈扁圓形,果皮赭紅光亮,單果重約15克,
果肉乳白細膩,核小肉厚,可食率超95%。
其糖度達30°以上,脆爽多汁,果香濃郁,兼具梨的清潤與棗的甘甜。
本地人習慣清晨采摘后用淡鹽水浸泡去塵,陰涼處晾曬兩小時更顯脆甜。
推薦直接食用或搭配酸奶制成沙拉,冬季可與銀耳、枸杞共燉甜湯,暖胃又滋補。
理合冬棗
是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特產(chǎn),
其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4-17.5克,果面赭紅光亮,肉質細嫩酥脆,汁多甘甜。
其口感皮薄肉脆,甘甜中帶微酸,無渣爽口,冷藏后冰鎮(zhèn)更顯脆嫩,或可嘗試傳統(tǒng)工藝:
洗凈冬棗扎孔,與白糖、麥芽糖、蜂蜜共煮40分鐘,
冷藏后淋橙汁與青檸點綴,軟糯香甜,老少皆宜。
冬棗起源可追溯至元代《打棗譜》所載“凍棗”,
現(xiàn)主要分布于魯北、冀南地區(qū),臨邑品系因晚熟、果大、營養(yǎng)豐富成鮮食首選。
每年10月上中旬成熟,采摘后需及時冷藏(0±1℃),避免水分流失。
其脆甜多汁的特性,搭配簡單烹飪即可成為秋冬養(yǎng)生佳品。
樂陵冬棗
這顆源自山東德州樂陵市的“百果之王”,
其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
明末清初更成為皇家貢品。
冬棗形態(tài)嬌小卻蘊藏乾坤,單果重10-20克,扁圓或橢圓身形裹著赭紅光亮的表皮,
乳白果肉細嫩如凝脂,核小肉厚,輕咬即裂的脆感伴著清甜汁水迸發(fā),
棗香中帶著淡淡蜜意。
樂陵人沿用古法種植,春施豆餅肥,夏套防蟲袋,秋收后通過冷鏈鎖鮮。
鮮食最佳,亦可蒸制軟糯棗糕或泡制養(yǎng)生茶,冬棗銀耳羹更是潤燥佳品。
山東沾化冬棗
沾化冬棗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的戰(zhàn)國時期。
民間流傳著“先有冬棗樹,后有沾化縣”的佳話,更有秦始皇、漢武帝尋覓“神果”的傳說,
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沾化冬棗果形扁圓或圓形,果面光潔如玉,
成熟后呈現(xiàn)出赭紅色的點紅、片紅或全紅,宛如小巧的蘋果。
其皮薄肉脆,核小,果肉乳白色,細嫩多汁,
輕輕一咬,汁水四溢,甜而不膩,酸甜適中,食之無渣,令人回味無窮。
沾化冬棗被譽為“水果中的珍品”,含可溶性固形物高達38%-42%,品質極佳。
至于制作方法,最傳統(tǒng)的莫過于鮮食,直接品嘗其原汁原味。
若想變換口味,不妨試試秘制冬棗:
將冬棗扎孔,與白糖、麥芽糖、蜂蜜等一同煮制,冷卻后冷藏,口感軟糯香甜,別有一番風味。
秋風漸涼,枝頭的冬棗正紅得耀眼。
瞧,這顆脆甜,那顆多汁,哪一顆最合你的心意?
甭管是現(xiàn)摘“咔嚓”一口的爽利,還是蒸軟了暖乎乎的香甜,都是秋日里頂實在的饋贈。
快挑顆最紅的嘗嘗吧,讓這點清甜蜜意,
從舌尖一直暖到心窩,甜了日子,也甜了這慢慢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