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益好醫(yī)院面神經專病門診,配備面神經功能檢測儀、肌電圖等先進診療設備,可精準診斷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神經相關疾病。門診始終堅持“精準定位病因、分階段治療”理念,不僅為患者提供急性期規(guī)范救治,更注重科普宣教,幫助大眾認清面癱發(fā)病的關鍵因素,科學規(guī)避風險,守護面部神經健康。
“前一天晚上吹了一整夜空調,早上起來發(fā)現嘴角歪了、眼睛閉不上——這肯定是空調吹出面癱了!”每到夏天,鄭州益好醫(yī)院面神經專病門診都會接診不少有類似經歷的患者,“面癱就是吹空調吹出來的”這句話也隨之流傳開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空調直吹確實是夏天面癱的“誘發(fā)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面癱的發(fā)生是“外界刺激+自身狀態(tài)”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歸咎于空調。
空調不是“元兇”,而是“導火索”
面癱在醫(yī)學上稱為“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主要是面神經受到損傷或炎癥刺激,導致面部肌肉無力、癱瘓。夏天之所以因空調引發(fā)面癱的患者增多,核心原因是空調直吹帶來的“寒冷刺激”,誘發(fā)了面神經的異常反應——當頭部、面部長時間對著空調冷風直吹時,面部血管會因寒冷迅速收縮,導致面神經的血液供應減少;同時,寒冷刺激還可能引發(fā)面神經水腫、炎癥,影響神經信號的傳導,最終導致口角歪斜、眼睛閉合困難、額紋消失等面癱癥狀。
空調并非面癱的“元兇”。臨床數據顯示,約70%的面癱患者在發(fā)病前,除了寒冷刺激,還存在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比如長期熬夜、過度勞累、壓力過大,或剛經歷感冒、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病毒)。這些因素會讓面神經的“抵抗力”降低,此時再遇到空調直吹等寒冷刺激,就像“脆弱的樹枝遇到大風”,更容易出現損傷。如果自身免疫力良好,偶爾短時間接觸空調冷風,通常不會引發(fā)面癱。
夏天預防面癱,別只“防空調”,這3點更重要
想要在夏天遠離面癱,不能只靠“不吹空調”,鄭州益好醫(yī)院面神經專病門診醫(yī)師建議從3個方面做好預防,降低發(fā)病風險:
科學用空調,避開“直吹傷害”:空調溫度設定在26-28℃,避免過低;風口不要對著頭部、面部直吹,可調整為向上吹或左右擺動;長時間待在空調房時,可戴薄外套或圍巾護住頸部、面部,減少寒冷刺激;每隔1-2小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避免“濕發(fā)睡覺”,減少神經刺激:洗完頭后,務必用吹風機將頭發(fā)徹底吹干再睡覺——濕發(fā)狀態(tài)下,頭部熱量散失快,即使不吹空調,也可能因頭部受涼刺激面神經;若頭發(fā)較長,可先用干毛巾吸干水分,再用吹風機低溫吹干,避免高溫損傷頭發(fā)和頭皮。
增強免疫力,給面神經“保駕護航”:夏天熬夜、貪涼、飲食不規(guī)律等習慣,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建議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盡量23點前入睡);飲食清淡均衡,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果(如橙子、菠菜),少吃辛辣、生冷食物;每天適當運動(如快走、瑜伽),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病毒感染和神經炎癥的風險。
出現這些癥狀,及時就醫(yī)別拖延
如果發(fā)現自己或家人出現以下癥狀,可能是面癱的早期信號,需盡快就診:①一側口角歪斜,漱口時漏水、吃飯時食物殘留;②一側眼睛閉合困難,眨眼時露出白眼珠;③額紋消失或變淺,抬眉時一側眉毛無法抬起;④部分患者伴隨耳后疼痛、味覺減退等癥狀。面癱的治療黃金期是發(fā)病后72小時內,及時干預可大幅提高恢復率,減少后遺癥風險。
夏天面癱高發(fā),與其害怕空調,不如學會科學防護、增強自身免疫力。只要避開寒冷直吹、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就能有效降低面癱風險,安心度過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