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中國傳統(tǒng)七夕節(jié)。在古代,婦女們在這一天相約,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祈求得到智慧,變得心靈手巧。而在當代,更多人知道七夕,是因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節(jié),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充滿了愛情氣息的節(jié)日。
每年,黃梅戲《天仙配》便成為了很多人打開七夕的方式?!皬慕癫辉偈苣桥劭啵蚱揠p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fēng)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碑斈陣励P英、王少舫的那一段對唱可謂家喻戶曉。至今,各個黃梅戲劇團依然把《天仙配》作為看家戲,久演不衰,廣泛傳唱,每到七夕,必然上演。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新版《天仙配》,新一代七仙女扮演者袁媛和董永扮演者趙章偉
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之說最早記載于《詩經(jīng)·小雅·大東》,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故事幾經(jīng)演變,清末民初的戲曲劇名是《天河配》。而到了近代,葉圣陶重新整理改編了這個民間故事,并入選了小學(xué)語文課本。故事里的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則是人間的窮苦放牛娃,他們的愛情最終被王母拆散、被銀河阻隔,而每年七月初七的鵲橋相會,也由此成為了大家都知道的七夕節(jié)美好傳說。
戴敦邦“牛郎織女七夕會”
從古至今,《天仙配》和《天河配》都不是一個故事。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最后以人間天上的分別結(jié)束,甚至連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都沒有。但因為他們都是對愛情的美好向往,也都充滿了仙女下凡男耕女織的浪漫遐想,很多年來一直被大多數(shù)人當作一個故事,也都成為了七夕節(jié)的“保留節(jié)目”。
《天仙配》
先來看看《天仙配》的故事。因為當年的那部黃梅戲電影,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黃梅戲的代名詞。
事實上,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最早在東漢就有董永遇仙記。三國時期,曹植的《靈芝篇》曾以五言詩講述這個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奉假以供養(yǎng),庸作致甘肥。責(zé)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p>
到了晉代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也有《董永》一篇,說董永“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蓖瑫r,寫仙女十日織絹百匹,替董永還償債務(wù),故事由此豐富了不少。唐代變文中,也講述了這一故事?,F(xiàn)存的敦煌變文中即有《董永變文》一篇,從董永賣身葬爺娘敘起,又增加了仙女生子名董仲舒及他尋找母親的情節(jié),全篇多由董永與仙女的對話組成。
董永和七仙女
宋代話本《董永遇仙傳》添加了更多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這也為后世《天仙配》故事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本框架。到了元、明兩代,董永遇仙的題材就開始屢屢被戲曲所搬演,其中元雜劇僅留下了《路遇》一折的一套曲牌《商調(diào)集賢賓》,載于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如今的戲曲舞臺也演出這一折。此外明代傳奇中,心一子的《遇仙記》和顧覺宇的《織錦記》都是關(guān)于這個故事。
入清以后,隨著地方戲的興盛,這個故事有了很多名字,諸如《百日緣》、《槐蔭樹》、《槐蔭記》,或名《七仙女下凡》,同時也成為黃梅戲早期“三十六大本”劇目之一。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天仙配”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戶曉,還是因為黃梅戲這個劇種。這個最早是鼓勵孝道的故事,1952年被黃梅戲劇作家班友書重新整理《路遇》一折,改董永身份為農(nóng)民,而七仙女則是思凡下嫁,成為了愛情故事。1953年,另一位黃梅戲劇作家陸洪非根據(jù)老藝人胡玉庭口述本改編,全劇由此成為《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對其中一些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了刪減,并創(chuàng)作了大部分新的唱詞。該劇當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練后在安慶首演;1954年參加了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從此聲名大振。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而該劇此后風(fēng)靡全國,還是因為上海電影制片廠在1955年拍攝了影片《天仙配》,并在1956年上映。影片由?;「鶕?jù)陸洪非的舞臺演出臺本改編,石揮執(zhí)導(dǎo),嚴鳳英、王少舫主演。之后,黃梅戲迅速成為紅遍大江南北的劇種。這部電影在香港映演時亦受到熱捧。香港影人甚至受其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新的電影樣式——黃梅調(diào)電影,而后約十個年頭,港臺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的華語電影海外市場,幾乎全都被黃梅調(diào)的風(fēng)潮席卷。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海報
1963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與香港繁華影業(yè)公司又將該劇合拍成寬銀幕彩色影片,改名為《槐蔭記》,由青年演員董文霞、夏承平主演。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梅戲《天仙配》有了電視劇版本,由韓再芬主演,成為80、90后的回憶。
在黃梅戲的故事里,七仙女只身奔向人間,在槐蔭樹下路遇董永,結(jié)為夫妻。董永賣身傅員外家為長工,七仙女一夜巧織十匹錦絹,使三年長工改為百日。滿工路上,兩人歡歌笑語,向往美好生活。不料玉帝降旨,生生拆散恩愛夫妻。七仙女因此寫下血書深情留言:“來年春暖花開日,槐蔭樹下把子交”。
《天仙配》的影響力舉足輕重,這部劇可謂奠定了黃梅戲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如今,它是黃梅戲的代表劇目之一,也是各個院團的保留劇目。雖然大部分觀眾傻傻分不清它和“牛郎織女”完全是兩個故事,但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寄托了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追求,時至今日,仍然是七夕節(jié)的保留演出。
《牛郎織女》
至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是當代七夕愛情傳說正兒八經(jīng)的來源。
這個故事的誕生起初是因為七月七日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天文現(xiàn)象,最早記載于《詩經(jīng)》:“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里的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牽牛星在銀河?xùn)|邊,織女星在銀河西邊,二者隔著銀河遙相對望。
而這個星象也逐漸誕生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東漢崔寔所作的《四民月令》詳細介紹了當時的七夕民間習(xí)俗——做時令菜肴,向牛郎織女許愿,并且提到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東漢班固介紹長安昔日之繁華的《西都賦》也提及,“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
牽牛星和織女星被銀河所隔,因此常常被借用以表達戀人因分離而積郁的相思之苦。如《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p>
牛郎和織女
西漢時期,織女在天界獲得了神位,身份是天帝的孫女?!妒酚洝ぬ旃贂穼懙溃澳隙窞閺R,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p>
之后,牛郎織女終于從天上的星星變成了人像化的一男一女。人像化的牛郎織女出現(xiàn)在西漢墓室的壁畫和東漢畫像石上。
劉旦宅“牛郎織女”
經(jīng)過歷代演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被文學(xué)作品廣泛傳誦,最著名的當數(shù)北宋秦觀《鵲橋仙》:“織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而之后,明清小說戲曲的演繹,牛郎織女真正成為了中國最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諸如明朝萬歷年間朱名世所著的十二回小說《牛郎織女傳》、清末民初的戲曲《天河配》,都是關(guān)于織女下凡和牛郎結(jié)為夫妻,但最終被天帝或王母分離,這個故事框架在歷代都沒有改變,只是玉帝和王母拆散兩人的理由各有不同。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葉圣陶在綜合《天河配》和各版本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基礎(chǔ)上整理發(fā)表了《牛郎織女》,并進入小學(xué)語文課本,這讓這個故事和鵲橋相會的七夕傳說,從此幾乎人盡皆知。
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嚴鳳英、黃宗毅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黃梅戲《牛郎織女》再度拍成了電影,同樣由嚴鳳英主演。這部電影由岑范執(zhí)導(dǎo),陸洪非、金芝、完藝舟編劇,1963年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與香港大鵬影業(yè)公司聯(lián)合攝制,1964年在中國香港上映。雖然它的影響力不及《天仙配》廣泛,但劇終,農(nóng)歷七月初七,銀河上空飛滿喜鵲,鳥兒們搭出一條鵲橋,遠隔銀河眺望的牛郎織女因此相會,這一幕,也成為七夕傳說最浪漫動人的演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