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起義失敗到第二次起義間隔了5年,做了很多準備工作。這也說明了,一旦創(chuàng)業(yè)第一次失敗,哪怕是很優(yōu)越的創(chuàng)業(yè)條件,想要東山再起,也是需要機遇和時間的。第一次起義的時候市場環(huán)境是不成熟的,這一次本來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列強親自下場了,這樣就搞得代理人革命很尷尬了。
這一篇也告訴我們,不要完全依賴資本,當資本變卦的時候,就是自己廢掉的時候。
創(chuàng)業(yè)市場的復雜變化
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fā)義和團運動,政局混亂,八國聯(lián)軍要打北京,東南互保形成。眼瞅著這個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了,不斷有人跳出來做這個行當,頭部組織出圈的機會要快來了。于是孫中山先生決定“乘勢而起”,就派了楊衢云、鄭士良到香港、惠州等地準備起義。
外資也要來吃肉,八國要侵華,自然希望清政府自顧不暇,各地各自為政,中國越亂越好。于是英國為了阻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方發(fā)展,慫恿市場巨頭兩廣總督李鴻章在華南“獨立”,拉攏孫中山與李鴻章合作。1900年5月、6月間,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轉告孫中山,說李鴻章有意在兩廣獨立,請孫中山速來廣東協(xié)同進行。孫中山雖然不相信李鴻章有此魄力,但來自市場資本巨頭的邀請,還是要試一試的。他一邊抓緊策劃搞自己的武裝起義,一邊親自去了香港與劉學詢談判。后來,李鴻章看慈禧太后的統(tǒng)治沒垮臺,就北上表現(xiàn)去了,這時候孫中山的一絲幻想也隨之煙消云散,靠誰不如靠自己,決定還是全力搞自己的武裝起義。
**點評觀點:**第一次的革命項目因為市場還未成熟,這次市場矛盾逐漸打開,本是有很大機會的。但是此時八國聯(lián)軍也準備入場,這就導致市場發(fā)生了變數。李鴻章的態(tài)度一方面說明了他沒有魄力,一方面反而也說明了他對于清廷的判斷,認為清廷還未到最后期限。
項目被迫倉促啟動
他派陳少白在香港創(chuàng)辦《中國時報》,以報館作籌備起義的總機關;派鄭士良聯(lián)絡惠、潮、嘉各屬會黨及綠林首領;派史堅如進入廣州籌備響應。孫中山則去籌款和購買槍械。此時籌了10萬元,李紀堂在香港給孫中山捐了2萬元,一個日本人捐了5000元,其余由孫中山和大哥孫眉籌措了8萬余元。
搞到錢之后就準備開始行動;
6月份,孫中山與鄭士良、陳少白、楊衢云、英國退伍兵摩根(Rowland J. Mulkern)及日本人宮崎滔天、平山周、內田良平等從橫濱抵達香港,但被英國當局拒絕入境。無法登岸,便改在船上開會,決定以廣東省新安縣的綠林和嘉應州三合會為主力,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義。讓鄭士良負責指揮,孫中山自己到臺灣設法接濟。
9月25日,孫中山在日本黑龍會的幫助下,經馬關赴臺灣。會見日本民政長官之后,得到日本臺灣總督府官員承諾支持在廣東舉事。孫中山于是在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
鄭士良在三洲田集中了大約六百人,并通過一個廣州軍官購買了一些三百支來復槍,每支槍三十發(fā)子彈。當他們已經控制了所有山口,準備就緒,只等孫中山一聲令下的時候。孫中山還沒有籌到餉械,然后就拖著不敢貿然起義。眼看軍糧日漸匱乏,鄭士良只好暫時將部隊分散,僅留下八十人守大寨。
然而,革命軍在惠州地區(qū)的活動引起了當局的注意,此時鄭士良副將眼見敵人逼近,即決定先下手為強,起義就此爆發(fā)。戰(zhàn)斗已經打響,孫中山立即批準了起義計劃并加緊籌措軍火。
此前不久,為支持菲律賓解放運動,孫中山曾為菲律賓獨立軍代買過一船軍火,后事未成,軍火也沒用上。惠州起義爆發(fā),孫中山就征得菲律賓獨立軍同意,先借這批軍火應急。沒想到的是,派去提取軍火的人在倉庫里只看到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原來,日本軍火代理商中村彌六,私吞了獨立軍購買軍火的??睿脧U鐵冒充了軍火。
但義軍的進展卻意外地順利,10月6日占領沙灣后,得到了從鄰近城鎮(zhèn)來的士兵補充,然后揮師北上,向離惠州城不到十五英里的鎮(zhèn)隆推進。盡管許多戰(zhàn)士僅僅裝備了梭鏢,但義軍還是擊潰了一支清軍并占領了該城,繳槍七百條,算是一次重大勝利了。
義軍在博羅和惠州城的支持者也投入了戰(zhàn)斗,從甘蔗地里向南援的清軍發(fā)動攻擊,并圍困了這兩個城鎮(zhèn)。如惠州城陷落,那通向廣州的門戶就打開了。因此清軍傾全力防守惠州和博羅。
然而武器彈藥不足的義軍并不敢戀戰(zhàn),而是按照孫中山的新命令,放棄了向西進攻廣州的計劃,調頭向東北二百五十英里外的廈門前進。孫中山的這一新命令,也和解決義軍的補給有關。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從那里更易得到來自臺灣的支援。
氣勢如虹,但是彈盡糧絕
但是10月19日日本政局變化,新首相伊藤博文第四次組閣,下令臺灣總督府玉源太郎不得接濟起義軍。禁止官員在孫的革命軍中任職,孫甚至還被禁止離臺。
遲遲得不到海上補給的義軍,一路上秋毫無犯,只滿足于得到剛好夠用的糧食,以及盡可能多的武器。因此,人民到處都對他們表示友好,還有幾千農民加入了隊伍。
義軍一路連敗清軍,在從永湖向白芒花開進時,他們只有一千支槍,卻打敗了五六千人的清軍部隊,俘敵數百人,繳獲了五六百支槍及大批彈藥,并占領了白芒花。歸善的農民熱烈響應,義軍很快人數過萬,沿著東江的支流西江流域向東推進。
義軍高擎的旗幟上寫著斗大的“鄭”字和“孫”字,還有**“保洋滅滿”的口號**,這與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宗旨完全不同,因此起義并沒有引起外國人的恐慌。孫中山還特意派人給鄭士良帶去了一面革命旗幟――陸?zhàn)〇|烈士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使這面旗幟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
在青天白日旗的引領下,義軍向福建邊緣艱苦跋涉,在崩崗墟擊潰了七千人的清軍,但由于缺乏子彈,無法全殲敵人。粵東山脈人煙稀少,穿越不易,清軍卻可以逸待勞地阻擊他們。
10月20日,義軍抵達歸善東面的三多祝,離遙遠的廈門尚有一百五十多英里,但他們再也走不動了。長途行軍還要戰(zhàn)斗,幾乎耗盡了他們的彈藥還有糧食,這時的隊伍已有兩萬之眾,卻沒有什么補充給養(yǎng)的機會。革命軍彈盡糧絕而解散,起義失敗。
此時在廣州的史堅如還不知道惠州起義已經失敗,還在想辦法配合義軍的行動。他和哥哥變賣了他們繼承的約三千元財產,從澳門、香港走私了幾百磅德國甘油炸藥。挖了條地道,將炸藥埋到了總督府地底下。
10月28日清晨,一聲巨響從總督府傳來,墻倒屋塌,六個人被炸死,但總督德壽卻幸免于難。史堅如不幸被捕。清吏對史堅如嚴刑拷打,施以烙刑,甚至拔去了他的手指甲和腳趾甲,但他毫不動搖,拒絕在四十名嫌疑人中指認同謀者。11月9日,史堅如被砍頭,犧牲時年僅二十一歲。
**點評觀點:市場對于起義的態(tài)度有很好的反饋。最關鍵的在于日本提供補給的臨時變卦,就跟今天很多只靠融資的組織一樣,一旦融資斷掉,基本就廢了。當時的起義資源太依賴于日本。起義兩地的溝通也有問題,惠州方面起義失敗,廣東方面盡沒有收到通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