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日本全國一共出生了33萬9280個嬰兒。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1%,也是自1969年開始有可比數據以來,半個年度的最低紀錄。
厚生勞動省8月29日公布的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像一面冷冰冰的鏡子,照出了日本社會最難解的現實:少子化的腳步沒有停下,甚至正在加速。
去年同期,日本的出生人數是35萬74人,減少幅度更大,達到5.7%。雖然今年的降幅稍有收窄,但趨勢依然難言樂觀。2024年全年,日本的出生人數在“概數”上跌破70萬大關,這在日本歷史上尚屬首次。如今的走勢,幾乎可以肯定2025年也會刷新“最少”的紀錄。
與此同時,死亡人數則繼續(xù)攀升。今年上半年共有83萬6818人去世,比去年同期增加3.1%。出生與死亡的差額,被稱為“自然減少”,達到49萬7538人。換句話說,日本的人口正在以每半年近50萬的規(guī)模自然流失。
更雪上加霜的是婚姻數。今年上半年,全國登記的婚姻只有23萬8561對,比去年同期又減少了4%。婚姻減少,意味著潛在的出生母數也在同步減少。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就這樣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這些數字并不是遙遠的抽象。走進地方城市,黃昏時分的商店街上,推著購物車的是老人,推著嬰兒車的卻越來越少。幼兒園不斷合并,空教室被閑置;而護理中心和醫(yī)院卻在擴建。哪怕在東京,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也越來越常見到外國年輕人頂替本該由日本年輕人做的兼職崗位。
政府喊出了“次元不同的少子化對策”。補貼、育兒支援、托育擴充,各種措施接連出臺,卻沒能改變整體曲線的下滑。
原因復雜:經濟長期低迷、工資停滯不前,讓許多年輕人不敢輕易結婚,更不敢生孩子;社會觀念的轉變,也讓越來越多人選擇將人生重點放在自我實現上,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婚姻與家庭。
這種背景下,一個新的爭論浮現了。
最近,日本的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成立了一個項目組,開始研究一個敏感的議題:要不要在未來設定“外國人接納上限”。
目前,日本的在留外國人比例不到總人口的3%,聽上去不高。但隨著日本人口持續(xù)下滑,這個比例勢必不斷上升。政府擔心,一旦外國人比例超過一定臨界點,可能會帶來社會撕裂和制度緊張。于是,在人口持續(xù)減少、勞動力愈發(fā)稀缺的同時,日本卻在考慮是否要給外國人設定一道“門檻”。
這正是矛盾所在:一邊是急劇減少的出生數和自然減少的現實,一邊卻又對“外來補位”充滿遲疑。
也許,真正的問題早已不是數字的多寡,而是日本社會如何在面對人口崩塌的未來時,找到一種新的平衡方式……
推薦AI學日語APP:日語閃卡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