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么?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理解。
在崇尚厚葬的兩漢時人看來,死亡更像是一次再無歸期的遠(yuǎn)行,在世者會用包羅萬有的陪葬品,為亡者悉心準(zhǔn)備好“出門”的行囊,希望他們在另一世界的生活依然舒適,美好,可心。比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據(jù)估計隨葬酒液超過一萬斤,哪怕每天喝半斤,也夠他再喝一輩子。
而對命若薤露的漢末魏晉時人來說,死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是永無朝陽的萬古長夜,是對神隨形滅的覺察和論爭。
現(xiàn)代人的死亡觀則更加科學(xué)理性,人死后,人體將重新回歸自然界,再次進入地球和宇宙的物質(zhì)能量循環(huán)。
不過,蕓蕓眾生的大多數(shù),始終更愿意相信“靈魂不滅”,這對在世者來說是極大的心靈慰藉。在“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中,我們將通過一個個墓葬,一件件陪葬品,去看漢代大家族、小家庭和普通夫妻如何理解生和死這一人類永恒的命題。
家族墓地 長宜子孫
秦漢時期,傳統(tǒng)的靈魂不滅觀念有了更大發(fā)展,人們普遍持有“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的觀念,“謂死如生”,“死乃崇喪”厚葬思想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隨著舊有社會秩序的瓦解,新的土地制度的崛起,儒家“孝”思想趨于政治化,家族喪葬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聚族而葬、隨葬豐富的家族墓地開始興起。到西漢晚期,一個大家族延綿數(shù)百年、持續(xù)幾代人葬在同一塊墓地上的情況已經(jīng)非常多見了。
廣州市區(qū)秦漢墓葬及主要墓地群分布圖
考古發(fā)現(xiàn),廣州也存在家族墓葬傳統(tǒng),如先烈路龍生崗、小北橫枝崗、小港路大元崗等,都有規(guī)模較大、延續(xù)時間較長的家族墓葬群。同一家族墓葬位于同一山崗,有著基本一致的朝向,相似的隨葬組合,按照尊卑有別、等級從高到低的順序,從崗頂?shù)綅徰俚綅從_,緊密分布,反映了這一時期家族對于血脈的重視。
曲尺式陶屋 東漢前期 廣州博物館藏
出土于小港路大元崗,該地是廣州珠江南岸一帶最大型的墓葬群之一。陶屋上刻有“倩封”二字,應(yīng)是墓主人姓名。
雙聯(lián)陶盂 西漢后期 廣州博物館藏
出土于小港路大元崗
陶簋 西漢后期 廣州博物館藏
出土于小港路大元崗
陶匏壺 西漢后期 廣州博物館藏
出土于小港路大元崗
以華僑新村的蜆殼崗為例,該墓群有可能屬于中原文化較為顯著的群體,以陶鼎、陶壺、陶鈁為主要隨葬品,其中27號墓出土二十余件陶器組合和銅鏡,同時出土帶個人身份信息的“得之”“臣之”兩面銅印,應(yīng)為南越國時期中下級官吏。據(jù)《華僑新村地形及墓葬發(fā)掘坑位》顯示,蜆殼崗還有多座墓葬與“得之”墓平行排列,方向一致,位置緊密,有可能為家族墓地。
“得之”“臣之”兩面銅印 西漢南越國時期 廣州博物館藏
華僑新村地蜆殼崗等墓葬發(fā)掘坑位
能否選擇一塊風(fēng)水寶地作為家族葬地,不但關(guān)乎亡者在另一個世界的幸福,而且還關(guān)乎子孫后代能否福澤延綿。秦漢時期,陰陽五行學(xué)說、神仙方術(shù)思想和讖緯迷信思想的盛行,讓風(fēng)水術(shù)也被運用在葬地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望氣、夢讖等玄之又玄的法子。東漢時,人們更明確把墓地的好壞與生者的貧富貴賤聯(lián)系起來,在正史當(dāng)中也出現(xiàn)了葬某地,家族得以累世隆盛的故事。在漢代家族觀念影響下,人的死生也許不僅是個人的事情,還是家族興盛的奠基石和福祉的傳承紐帶。
結(jié)發(fā)同枕席 生死永不離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摸魚兒·雁丘詞》)。在歌頌愛情的文學(xué)作品里,孔雀和大雁失去伴侶,尚且眷戀不舍,甚至拋卻生命,而人間夫妻半路緣盡,陰陽兩隔,又將如何?隨著東漢時期廣州地區(qū)磚室墓的普及,這個讓人心碎的問題有了相對圓滿的答案,那就是二度啟墓,夫妻合葬。
東漢先烈路龍生崗43號墓就是一個妻子先亡,丈夫繼之的合葬墓,木板把上層棺室從中間分開,右邊為妻子,左邊為丈夫。也許二人生前曾經(jīng)約定,將一面銅鏡一分為二,各執(zhí)一面,隨之入葬,即便一方先入黃泉,后來者有朝一日也能憑借信物重逢相見。這個堪比《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故事卻有了個令人扼腕的結(jié)局,最終丈夫棺木殘毀被盜,屬于他的那半面鏡子再也無從尋覓。未成團圓的遺憾在平行時空會有彌補。西漢小北橫枝崗2號墓也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他們的頭部各放了一面銘文為“長毋相忘”的銅鏡,祈愿生生世世,永遠(yuǎn)不要忘記彼此。
龍生崗東漢墓女棺頭部漆匣中的半面銅鏡,展示于廣州博物館
龍生崗東漢墓女棺內(nèi)的奢華珠飾,展示于廣州博物館
該珠飾中間為來自邁錫尼工藝的十二面焊接金珠,應(yīng)是其生前鐘愛之物,有可能是入殮時其至親為她穿戴的。
夫妻在地下長相廝守固然浪漫,但有時也會想要個人空間,甚至經(jīng)歷一些“爭搶”空間的小尷尬。東漢前期西灣路舊廣州鑄管廠35號墓,原本僅是先逝妻子之墓,潛歸地下后,她一度得以獨享寬敞的墓室。不知是丈夫最初設(shè)計墓穴時考慮不周,還是臨終前突然改變主意,他硬是“擠”進了妻子的空間。不過頗為紳士風(fēng)度的是,為了不“降低人均使用面積”,從發(fā)掘情況判斷,他還是苦心孤詣做了改建,把妻子下葬時沒有的橫前堂擴建了出來,而且也只小心翼翼地占了棺室左邊四分之一的位置,堪稱為漢代地下模范丈夫。
東漢前期西灣路舊廣州鑄管廠墓
襁褓離魂 嬌兒早逝
在夭折率極高的古代,漢代父母又是怎么紓解失子之痛的呢?東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5歲的河南小朋友許阿瞿不幸病逝。雖然已經(jīng)舉辦過隆重的葬禮,但阿瞿的父母憂思成疾,惦記著幼小的他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不好。他們夢到阿瞿在地下四處游蕩,啼哭不止,孤單無伴,十分可憐,于是決定重新遷墳厚葬,并且請石匠畫工把阿瞿生前快樂的玩樂場景、去世的日期、家人的哀悼之辭一并刻在石磚上,希望阿瞿可以得到列祖列宗的庇佑,和生前一樣幸??鞓?。畫像磚里,上層左側(cè)席地而坐的就是小阿瞿,他興致勃勃地坐看其他孩子嬉戲拉車,下層則是他往日最愛看的雜技百戲表演。一筆一劃,盡是思念、追憶和溫暖。
“許阿瞿畫像石”(拓片) 東漢 南陽漢畫館藏
在廣州,同樣是東漢晚期,一個早逝的孩子最后再次回到父母的懷抱里。這是先烈東路兩座一大一小的墓葬,大的那座是大型磚石夫妻合葬墓,小的那座祔葬在大墓的一側(cè),長度僅有1.3米,可見ta去世時應(yīng)該非常幼小。一個小小的生命來了又走了,唯有ta的父母始終沒忘記。百年以后,待到父母也要長歸地下之時,一家三口以另一種方式團聚了。
先烈東路東漢晚期墓俯視圖
死亡是什么?也許是消亡,也許是永恒。但我們?nèi)匀豢梢韵嘈?,只要一個人還留在至親至愛的記憶中,還有留在世間的痕跡,ta就不會消失,ta可能是一陣吹過山崗的風(fēng),可能是一朵飄過來的云,可能是一件寄托思念的遺物,也有可能是旁人一瞬間的懷念。
死亡并不是終點,希望“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對漢晉時人生死觀念的講述,可以讓大家對人生和生死有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資料:
陳列提綱
韓國河《論秦漢魏晉時期的家族墓地制度》
李如森《漢代家族墓地與塋域上設(shè)施的興起》
葉驍軍《中國墓葬歷史圖鑒》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
《廣州文物考古集——廣州考古五十年文選》
《廣州文物考古集——廣州考古六十年文選》
《廣州博物館藏漢代模型明器》
《廣州文物志》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美編| 李明暉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