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舞女,進(jìn)宮短短幾年,卻能死后配享宗廟、留下三句流傳千年的成語,是靠美貌,還是靠智慧?
傾國傾城:李夫人的入宮與專寵
中山郡定州,一戶靠彈琴跳舞糊口的人家,養(yǎng)出了一個能把大漢皇帝,迷得六宮冷落的女子。
父母不顯,家族無權(quán),兄妹幾人,只能靠唱技謀生。
偏偏李家長子李延年命格硬,運氣轉(zhuǎn)得快。
李延年少年時曾犯法,被判宮刑送入宮中,一刀下去,命等于斷了。
按理說,這種人活得再久,也翻不了身??衫钛幽瓴桓?,他會譜曲,能吹簫,一手音律讓長信宮的老太監(jiān)都聽愣了。
一次宮宴,他即興彈了一支古調(diào),驚動了當(dāng)值的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不是好惹的,是漢武帝親姐,天生嗅覺靈,認(rèn)得人。一聽這曲子不凡,就向皇帝舉薦。那晚,長樂殿傳來李延年的新作,曲名《北方有佳人》。
琴聲一起,群臣靜坐,一句唱詞讓武帝抬起頭。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不快不慢的節(jié)奏,像是把一句話拿來反復(fù)念。
漢武帝聽出味道,嘴角挑了下,問:“誰?”李延年低頭不語。
旁邊坐著的平陽公主笑得更深:“曲中之人,乃臣弟之妹。”
這句埋伏已久。
明知皇帝最吃這一套,“美人藏民間”,一講出來,立刻上鉤,宮人火速前往中山,把人接進(jìn)未央宮。
這個女子,日后留下的名字叫李夫人,進(jìn)宮那年還沒封號,宮中稱其李氏。
初到宮中,并無太多動靜。
李氏不爭不搶,專心跳舞唱歌。可越是不張揚,越容易抓人眼。
漢武帝那段時間,連朝都懶得上,早上天還沒亮就往她宮里走。
群臣等在宣室殿,左盼右盼,圣駕遲遲不到。
一日兩次進(jìn)李宮,五日不上朝成為常態(tài)。
宮里說笑,陛下不問政,只問舞。前殿的詔書摞成堆,后宮的舞曲天天新。
李夫人擅跳《胡旋舞》,身法利落、腳步如飛,配上李延年專屬編曲,夜夜笙歌不絕。
真正讓她火遍全宮的,不是舞技,是一個小動作。
那日,漢武帝在李宮歇息,頭癢難耐,隨手拿起案幾上的玉簪搔頭。
李夫人剛洗過香發(fā),那玉簪還帶著花露香味。
宮女看見這一幕,傳得飛快,幾日后,整個長安城的女子都在找“玉搔頭”。
一支玉簪,從幾文錢炒到百金難求。
玉器鋪門口排起長隊。市井小販全改行做簪子,就為模仿那一搔,玉搔頭,成了玉簪的新名字,寫進(jìn)后世辭書。
長安女子人人說:“李家女子帶火了整個京城?!?/p>
寵愛太盛,李家地位水漲船高。李延年任協(xié)律都尉,專管全國音樂,李廣利也搭上快船,混入軍中準(zhǔn)備封侯。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平民出身的女人,正在把整個家族推上高位。
色衰愛弛:李夫人拒見與臨終托付
進(jìn)宮第五年,李氏生下皇子劉髆。宮中太監(jiān)放煙花慶賀,未央宮一夜未眠。
李家上下皆以為李夫人,已經(jīng)定住太子之位,不出十年,李氏將母憑子貴,稱后封母。
誰都沒料到,孩子出生沒多久,母體先出事了。
產(chǎn)后身子虛,氣血耗盡,天氣反復(fù),她病得越來越重。
太醫(yī)每日把脈,開方無數(shù),藥湯不見效,李宮日漸冷清,連舞曲都停了,漢武帝數(shù)次親往探病,每次都碰壁。
帷帳垂下,門口宮人屢次通傳,李夫人卻始終不露面。
傳話出來:病重不堪,不愿以憔悴之容驚擾圣顏。
皇帝不信。以為這只是小性子。
命人帶金帶玉,封賞官位,逼其出來一見。李宮卻始終無聲,太監(jiān)在外高喊圣旨,內(nèi)殿不回一句。漢武帝臉色漸沉,轉(zhuǎn)身離去。
人剛走,李延年進(jìn)殿,低聲勸:“陛下盛怒,姐姐怎能如此?”李夫人只躺著,眼都不睜,嘴里只念一句:“以色事人,色衰則愛弛。”聲音輕到像風(fēng)吹紗簾,聽不真切,卻句句沉重。
姐妹也來勸,說此時正該借病留情。她依舊面紗不揭,只留一句:“若留印象,不若留回憶?!?/strong>
李家人開始慌了。李延年和李廣利走上朝堂,爭取官職土地,急著替家族爭資源。朝中議論四起。
言官上書,說后宮有人病重不見天子,失禮國制。武帝依舊沉默,一句不回。
數(shù)日后,李夫人病重垂危。最后一次傳話,只說三件事:兒子不爭儲,李延年看護(hù),后事從簡。不見面,不留物。
漢武帝終究沒再去。李夫人閉眼那天,未央宮無聲無息,只有秋蟬鳴個不停。
半月后,圣旨封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李廣利任貳師將軍,出征西域。宮中嘩然。死后還能為家族鋪路,這才是真正的寵愛。
姍姍來遲:漢武帝的招魂與思念
李夫人走得干凈,不留身影,不留畫像。一場秋病,走得冷清,也走得徹底。
按理說,宮人一死,舊情也該散。
可李宮關(guān)門第三十日,漢武帝一反常態(tài),獨自前往甘泉宮。無人隨行,無人陪駕,只帶幾本舊樂譜與香爐一具,天黑未歸,守門太監(jiān)嚇得連夜通報長信宮。
隔天早朝,滿殿等候,皇帝未現(xiàn)。
長信宮傳話:甘泉宮閉門設(shè)壇,不得打擾。這事傳得比火還快,說皇帝瘋了,為了個死妃搞邪術(shù)。
數(shù)日后,一名方士奉召入宮,名叫李少翁。
人不高,面色微青,自稱通靈能招魂。甘泉宮關(guān)門七日,第八日夜里,李少翁設(shè)壇,掛帷帳,點百香,燃千燈。
宮人皆不得入,獨留皇帝在內(nèi)。
半夜,帳內(nèi)蠟燭搖曳,光影交錯。漢武帝定睛望去,只見一人影慢步而來,身著素衣,步履輕柔,隔簾如煙。
他喃喃出聲:“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
一句話傳出,成了千年成語。“姍姍來遲”,原意未必是怨慢,可能只是懷念太深,盼太久。
后來傳說,這場招魂儀式用的是紗幕投影,光影打在人偶之上,形似真人動作流轉(zhuǎn),這種演法,數(shù)十年后,被稱作“影戲”,再演百年,成了皮影戲的雛形。
宮人記錄下整場過程,藏入太常府,成為宮廷文獻(xiàn)一頁。
漢武帝沉默不語,一夜無眠,次日離開甘泉宮,再未回去。
思念未歇。畫師被召進(jìn)宮,命題為“畫李夫人真容”。畫不出來。無人見過病前病后的樣子,連宮女也只見過紗后影子。
漢武帝親自上筆,交代五官比例,衣飾發(fā)型,舞姿神態(tài),畫師重畫七次才敢上呈。
這幅畫,最終掛在甘泉宮主殿,皇帝每月必至一回,獨坐三時。
東方朔聽聞此事,進(jìn)獻(xiàn)奇物,名為“懷夢草”。
據(jù)說此草燃后可入夢見故人,香味獨特,氣味不散,經(jīng)久不絕。宮人夜半焚香,皇帝在夢中果真見李夫人持香而至,輕言輕語,送一袋蘅蕪香。
醒來之后,香氣仍在枕邊,熏衣三月未散。“懷夢草”的典故由此而來,后人稱為相思物。
李夫人死后第二年,漢武帝不設(shè)新寵,不封新妃,李宮照常點燈守香,內(nèi)務(wù)府每月準(zhǔn)時送花如生前。
宮中無人敢提她名字,只稱“那位”。
身后殊榮:追封皇后與陪葬茂陵
李夫人本無封號,生前未及為后。
按規(guī)制,死后也只能草草埋葬,漢武帝不許草率。親點英陵為其下葬之地,陵墓結(jié)構(gòu)與皇后墓無異,地宮高闊,棺槨精修。
史家推測,所用陵寢原為某未啟用皇后預(yù)留。
葬禮規(guī)??涨埃O(shè)靈位三殿,六宮送行,長信宮至甘泉宮列道百里。
太常奏樂,武帝親臨,身披素衣,繞棺三匝。李廣利攜兵西征未歸,李延年扶靈下葬。
百官皆驚。一個無封女子,竟得如此禮制。更驚的是,這還不是終點。
漢武帝在世最后幾年,多次提及李夫人之事。病重時,留下遺愿,命霍光監(jiān)國,日后配享宗廟,“不忘李氏之恩”。
帝崩之后,霍光依旨操作。封李夫人為“孝武皇后”,配祭宗廟,與漢武帝并列。
這是大漢史上首次“追封為后”的事例,也是唯一以歌女出身而得皇后名號者。
李延年未再有顯職,李廣利戰(zhàn)死西域。
李家之后人避諱朝堂,多轉(zhuǎn)入地方為官,李夫人之名,已寫入大漢史冊,藏進(jìn)詞典,傳入后世詩句里。
漢宮舊地早成瓦礫,玉搔頭、姍姍來遲、色衰愛弛,三句俗語,卻代代有人傳講。
她的故事,不靠出身,不靠手段,只靠命中一舞、眼中一顧。
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
2. 班固.《漢書·李廣利傳》《漢武帝紀(jì)》.中華書局,196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