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鮮的地名不見于周代典籍,大賢箕子的去向自古成謎。文人分兩種,一種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渴望得到當(dāng)權(quán)者的認同;一種是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審時度勢,懂得進退?;尤コr,是漢代文人對于箕子結(jié)局的美好愿望。
朝鮮、燕、倭這幾個地名,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東海之內(nèi),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焙?nèi)東經(jīng):“鉅燕在東北陬。”海內(nèi)北經(jīng):“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p>
鉅的意思是堅硬的鐵。屬的意思是隸屬。按字面理解,這些地方都在中國東北一帶。
周武王滅商后,四處分封王侯。查閱《山海經(jīng)》,東北方這幾個地名里面,燕最大,于是燕國就成立了。學(xué)界認為,燕國位于當(dāng)今首都一帶。
關(guān)于朝鮮,周代典籍沒有記錄。到了漢代,這個美好的地名得到了關(guān)注?!痘茨献印r則訓(xùn)》:“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边@就把碣石、大人之國、朝鮮聯(lián)系到了一起。
這里的碣石山,出自《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碣石之山”的描述;大人之國,出自《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和大荒北經(jīng)等的描述。按《山海經(jīng)》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字面理解,碣石山在北方,大人國在東北方。
大賢箕子的去向自古成謎。到了《史記》,箕子和朝鮮有了聯(lián)系?!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拔渫跫瓤艘?,訪問箕子?!?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p>
太史公的意思,是周武王滅商之后,朝鮮賞賜給了箕子,箕子就去了朝鮮。
在《漢書》里,則未提到武王封賞箕子一事。《漢書·五行志》:“周既克殷,以箕子歸,武王親虛己而問焉?!?《漢書·地理志》:“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p>
殷道衰的意思是商朝國勢衰敗。這里并不是說,商未滅亡時箕子就去了朝鮮,而是說由于商朝國勢衰敗,在漢武帝設(shè)立的漢四郡一帶,商文明未曾深入傳播,導(dǎo)致這些地方野蠻落后。
《漢書》中大量采用《史記》的內(nèi)容。但或許,班固認為封賞之說沒有依據(jù),敵國的封賞反而有損賢名,不提也罷。
文人分兩種,一種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渴望得到當(dāng)權(quán)者的認同;一種是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審時度勢,懂得進退。
關(guān)于箕子去朝鮮,太史公和班固的兩種不同說法,反映了這兩種文人的不同情懷。
太史公,遭遇變故之后,心如止水,傾力于理想而無它念。班固,一生頗為坎坷,渴望受重用,但仕途一般。寫完這些內(nèi)容,他也五十多歲了,可能糾結(jié)于追求名利和清高遺世的心態(tài)。
對于模棱兩可的事件,即便是優(yōu)秀的史官,看心情而有所發(fā)揮也是人之常情。
不管哪一種情懷,這其中,滿滿的,都是漢代文人對于箕子結(jié)局的美好愿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