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將在戰(zhàn)場上拼死搏殺,古代的文官在朝堂上冒死進諫,為的是什么?為的無非是得到皇帝的賞識,然后拜相封侯,光宗耀祖,福孫蔭子。
古代的封侯究竟代表著什么?封了侯之后的好處有哪些?這些被封侯的人,真的都能過上好日子嗎?
封侯經典案例
封侯這項制度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有功勞的人就可以封侯,得到一個獨屬于自己這一脈的“封號”以及一塊封地。
得到封地之后,就意味著這塊封地上的東西就都是這位“侯爵”的了,不管是人還是物,只要侯爵想要,就能拿到手。
因此,功勞越大,封地也就越大,能從封地中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多。
封地上這些百姓的收獲,按理說也都是本地侯爵的,如果碰上心地比較善良的侯爵,可能會收少量的稅款。
但如果遇上了比較狠心的侯爵,老百姓種地得來的收獲,可能會被拿走大半。
歷史上封地最大的侯爵,是秦朝的文信侯,也就是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
當年秦公子異人被送到趙國當“質子”,其實他已經被當作了“棄子”。
但是呂不韋靠著自己敏銳的“商人嗅覺”,聞到了嬴異人身上的政治氣息。
這股氣息中夾雜著血腥味和銅臭味,而這些也正是呂不韋想要的。
因此他將嬴異人稱為“奇貨可居”,他認為嬴異人就是一個“奇貨”,呂不韋不斷地給“奇貨”投資,他相信將來一定會得到回報。
當時嬴異人作為一個質子,要啥沒啥,他手里的錢僅能保證不挨餓。
但是呂不韋卻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帶車馬銀錢來到嬴異人家里,把這些東西都送給了他。
嬴異人被嚇了一跳,他不覺得自己現(xiàn)在有這樣的價值,但是呂不韋都把東西放在他家里了,嬴異人不要也不行。
一直到兩人熟絡之后,呂不韋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
呂不韋看中的并不是嬴異人這個人,而是嬴異人的身份,他想要幫助嬴異人當上秦王,然后當上秦王的近臣,然后再被封侯。
嬴異人對于呂不韋的目的很支持,因為他現(xiàn)在當上秦王的概率并不大,如果呂不韋真的能幫助他當上秦王,那對嬴異人來說也不虧啊。
聽完呂不韋的志向之后,嬴異人表示:不夠!要是您能讓我當上秦王,我情愿將國家分給您一半!
雖然呂不韋并不想要一半秦國,但是有了嬴異人這個保證,他也辦起事來也更加的賣力了。不得不說,讓一個質子回國當秦王,這件事難如登天。
以功取賞
嬴異人從小就不受待見,因此才被送出來當了質子,就算他死在趙國,秦王也不心疼。
因此如果想要讓嬴異人當上秦王,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他在現(xiàn)任秦王心中的重量。
只有這樣,才能讓嬴異人有回國的機會,只有回到自己的國家,嬴異人才有機會當皇帝。
呂不韋為了做到這件事,事先調查了秦國的情況,得知了一個內情:現(xiàn)任秦王最喜愛的王妃“華陽夫人”,她沒有孩子。
她不是不想要,就是單純地不能生,盡管如此,秦王依然十分寵愛她。
于是,呂不韋就從這個華陽夫人入手。
他先是花錢拜見了華陽夫人的弟弟和姐姐,通過他們將自己帶來的禮物都送給了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收了呂不韋的禮物之后,面見呂不韋,呂不韋在華陽夫人面前狠狠地夸了嬴異人一頓。
最關鍵的是,呂不韋提到嬴異人一直將華陽夫人視作自己的親生母親,日夜思念。
呂不韋走后,又花錢買通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陽泉君就勸姐姐:“要不咱們把這個嬴異人真的收為養(yǎng)子怎么樣?等秦王百年之后,咱們也算有個依靠啊。”
華陽夫人覺得有道理,于是就跟秦王說:“我雖然在后宮中得寵,但是卻沒有孩子,所以我想收養(yǎng)嬴異人為養(yǎng)子!
當然光是一個養(yǎng)子還不夠,華陽夫人還要希望秦王將嬴異人設立為繼承人,好讓自己將來有個依靠。
一般來說這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現(xiàn)任秦王真的非常寵愛華陽夫人,于是便答應了她,而且還刻下了象征身份的玉符,確定讓嬴異人當繼承人。
在辦成這件事后,呂不韋和嬴異人需要馬上返回秦國,但是卻遇到了很多阻攔。
為了帶著嬴異人離開,呂不韋直接砸錢開路,兩人硬是穿過交戰(zhàn)區(qū),返回了秦國。
回到秦國后的嬴異人真的就像呂不韋說的那樣,將華陽夫人視同親生母親。
等老秦王去世之后,嬴異人順利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他當上秦王之后,并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承諾。
當時最厲害的侯爵就是“萬戶侯”,而嬴異人直接給了呂不韋十個“萬戶侯”。
呂不韋的食邑足足有十萬戶,他們家里光是奴仆就有數萬人,后世的皇帝都沒他這么闊氣。
當時各個國之間流行收養(yǎng)門客,戰(zhàn)國四公子手下就養(yǎng)了不少門客,這些門客沒準什么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呂不韋聽說這事之后,也開始廣收門客,他足足養(yǎng)了好幾千人,遠超其他國家的那些名流。呂不韋有了門客之后,他又開始招人為他寫書立傳,于是便有了《呂氏春秋》。
當時寫這本書的時候,呂不韋給這些寫書的人提供了最頂尖的待遇,但是要求也很多,一個錯別字和多余字也不能有。
等書“發(fā)表”之后,呂不韋貼出告示,若是有人能從《呂氏春秋》中找到一個錯誤或者甚至是增刪一個字,直接就賞賜一千金。
封侯的代價
秦莊襄王在位的時候,呂不韋那可是的風光無限,他不僅有錢,他還有權,秦國的大小事務都有他的身影。
可惜嬴異人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皇位傳到了他的兒子嬴政手中。
嬴政即位時年紀還小,不懂得治理國家,因此這些事只能由呂不韋來代勞。
隨著嬴政的年齡越來越大,他看呂不韋也是越來越不順眼,明明他才是秦王,為什么卻要對這個呂不韋點頭哈腰?
而且這個呂不韋做了很多不正常的事,自己居然沒有辦法整治他?
因此,呂不韋雖然在嬴異人手里是塊寶,但是在嬴政眼里,他很礙事。
又有權又有錢的呂不韋比嬴政更像秦王,這讓嬴政很不服氣,這件事成了他的心魔。
只有先將呂不韋解決,嬴政才能成為真正的秦王。
呂不韋也察覺到了嬴政對自己的提防,因此他處處小心,但還是被一個下人暴露了他的野心。
嬴政將呂不韋流放到蜀地后,呂不韋自知再無翻身之日,于是飲鴆自盡。
當然封了侯的也不一定全都是這種下場,也有不少人能夠善終,但是在推恩令出現(xiàn)之前,所有侯爵都必須時刻小心,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就要快速反應。
劉邦手下有三個大功臣,分別是蕭何、張良、韓信。
劉邦在封侯時,蕭何是所有功臣中食邑最多的侯爵,但是這不但沒有給蕭何帶來好處,反而令蕭何煩惱一生。
他本來是個名聲很好的人,為了不讓劉邦懷疑他,他不得不欺負百姓,讓百姓恨他。
而張良就比較聰明了,他雖然也是居功至偉,但是卻只要了很小的一塊封地,而且他也不做官,直接躲進了山里。
三人中最慘的就是韓信,韓信這個人對待朋友很真誠,但是劉邦可不管這么多,他先是將本應封王的韓信貶為了侯爵,之后索性把韓信給殺了。
綜上所述,當通過努力被皇帝封侯之后,可以獲得各種特權,地位也比其他人尊貴,還可以擁有“自己”產出錢糧的食邑,過上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奢華生活。
不過,享受生活也是要付出代價的,被封侯之后想要善終,就必須一輩子如履薄冰,不可以有一點小動作,不然就會像呂不韋和韓信一樣,不得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