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廿二的財神節(jié),在山東半島一帶過得熱熱鬧鬧,鞭炮聲能從清晨響到入夜。
老輩人說這日子不一般,是財帛星君李詭祖的成道日。
這位北魏時期的清官縣令,生前常拿俸祿接濟百姓,死后被百姓尊為"增福財神",
最早在《玉匣記》里就記著 “七月廿二增福財神圣誕”。
這位李詭祖本是北魏的清官,治水救過百姓,去世后大家建祠堂紀念,慢慢就成了專管金銀財帛的神仙。
到了這天,各地都熱鬧起來。
青島商戶會選吉時放鞭炮,濰坊人下午就收工,擺上十二色供品焚香祭拜,
諸城的家家戶戶則要全家跪拜祈福。
這節(jié)日可不是自古就全民過的。
民國《濰縣志稿》里記著,最早是商家重視,富戶商號掛起財神像,擺上八色供品,宴飲慶賀。
現(xiàn)在不同了,青島人會大宴親朋,濰坊人下午四點就收工,五點準時放鞭炮,
家家戶戶在財神像前焚香磕頭,供桌上的蒸魚 整 羊透著喜慶,
最后全家圍坐吃餃子,餃子捏得像元寶,圖個招財進寶的彩頭。
七月廿二財神節(jié),牢記:3大習(xí)俗,2大禁忌,遵循傳統(tǒng),接財又納福!
3大習(xí)俗
頭一條必須是 "隆重祭祀"。
老規(guī)矩得在正屋掛上財神像,擺上八色或十二色供品。富庶人家會供整魚整羊,普通家庭也得備上水果糕點,講究的還得有 "元寶餃子"—— 這餃子褶子得捏得像元寶,咬開還能吃到硬幣,誰吃到誰來年準發(fā)財。
祭拜時由家中最長者帶頭跪拜,焚紙禱告,那虔誠勁兒,比過年還認真。
第二大習(xí)俗是 "鞭炮迎財"。
從下午四五點開始,鞭炮聲就此起彼伏,特別是商鋪老板們,非選個吉時放幾掛大鞭炮不可。
老輩人說這噼里啪啦的聲響能驅(qū)走晦氣,還能 "叫醒" 財神爺別走過頭。
青島從 2002 年起還辦起了財神民俗旅游節(jié),商會們集體慶祝,那場面別提多熱鬧了。
現(xiàn)在城里不讓放鞭炮了,不少人家改掛紅燈籠,照樣把家里裝點得喜氣洋洋。
第三大習(xí)俗是 "宴飲聚財"。
祭祀完畢,全家老小得熱熱鬧鬧吃頓好的,生意人還要宴請員工下屬。
濰坊人從下午四點就停工過節(jié),六點祭拜完就開席,喝酒吃肉暢談生意經(jīng)。
這習(xí)俗透著老祖宗的智慧:財富不光要接進來,還得懂得分享,大家一起發(fā)財才是真發(fā)財。
2大禁忌
頭一條就是 "不動土不碰銳器"。
這天連下地干活都得免了,更別說動土修造 —— 老輩人認為動土?xí)?"移走好運"。
剪刀針線這類尖銳物品也得收起來,碰了容易 "破財",影響財神爺進門。
你想想,剛把財神請來,就拿剪刀在他面前晃悠,多不吉利。
第二大禁忌是 "不借財不借香火"。
這天講究 "守財",借錢給人尤其是 "救窮" 的事千萬別干,老話 "救急不救窮" 就是這個理兒。
更重要的是祭祀用的香火,絕對不能外借,也不能借別人的,
這玩意兒象征著財運,給了別人不就等于把財神爺送走了嗎?實在缺了就自己去買,千萬別開口借。
其實啊,財神節(jié)的這些講究,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咱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明清到現(xiàn)在,這節(jié)日早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提醒著人們要敬畏財富、懂得分享、保持誠信。
真正的 "接財納福",從來都是三分靠祈愿,七分靠實干。
今年財神節(jié),不妨照著老規(guī)矩試試:
擺上供品,掛起燈籠,全家吃頓團圓飯,避開那些忌諱。
甭管你信不信這些說法,圖個熱鬧吉利總是好的。
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都值得認真對待。
記住這些講究,說不定財神爺真就悄悄住進你家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