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廣州某小學一年級(5)班的家長群突然“炸”了。家委會成員照例發(fā)布通知,要求每個家長繳納300元班費,用于購買教輔資料、班服等班級公共支出。
群里原本一片“收到”的刷屏聲,突然被“廖一帆爸爸”(群內(nèi)備注“Marco”)的連番質(zhì)疑打斷:“家委會是怎么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家長投票了嗎?”“班費支出憑什么由家委會說了算?”“是否經(jīng)過所有繳費家長授權?”
01 班費風波,揭開家校關系的面紗
這場突如其來的質(zhì)疑,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層浪。家委會成員可能從未想到,這個每學期常規(guī)的收費通知,會遭到如此強硬而理性的挑戰(zhàn)。
廖爸爸不僅質(zhì)疑家委會的合法性,更直指問題的核心——程序正義與家長權利。在他看來,家委會成了“校方傳聲筒”,未經(jīng)授權就“越權”發(fā)號施令。
群里迅速分化成多個陣營:有家長默默附和,有人急忙打圓場:“先別針對家委,他們沒經(jīng)驗,也是為班級好?!眽毫χ?,竟有家委成員直接宣布退出。
02 道德綁架,對理性家長無效
見初步施壓未果,有家長開始嘗試“道德綁架”:“家委會很辛苦”“都是為孩子們付出”。這種情感牌在很多家長群中往往有效,但這次卻碰了釘子。
廖爸爸冷靜回應:“既然選擇當家委,就不要說辛苦”“辛苦不是擋箭牌”,直接拆穿了這種常見的道德綁架手法。
還有家長試圖“唱苦表功”,列舉家委會的付出,結果同樣被廖爸爸駁回:“既然選擇了,就不要喊辛苦,不行就讓位。”這種直白回應,讓群內(nèi)氣氛更加緊張。
03 空調(diào)費爭議,凸顯權利意識覺醒
當有家長提到“空調(diào)費”一事,廖爸爸立即抓住這個突破口:“中小學不該收取空調(diào)費”,并引用相關規(guī)定佐證自己的觀點。
他不僅指出問題,還為其他家長“指路”:“如果學校強制收取空調(diào)費,可以直接向教育局投訴。”這種法律意識和維權勇氣,在許多習慣沉默的家長中顯得格外珍貴。
廖爸爸強調(diào)核心問題:“不是錢的事,而是取決于校方是否違規(guī)?!彼M一步指出,如果家長們不提醒校方,反而默許甚至縱容,那問題就更大了。
04 理性大法,難敵邏輯清晰
有家長試圖施展“理性大法”,建議“好好溝通”,暗示廖爸爸的做法過于激烈。但這時,終于有其他家長開始支持廖爸爸:“贊同Marco的說法”。
也有家長為家委會說好話,甚至表示“讓夫人退出家委會”,以此表達不滿。廖爸爸則直接指出:“問題不在于個人去留,而在于程序和規(guī)則?!?/p>
面對持續(xù)質(zhì)疑,家委會發(fā)起人不得不道歉:“抱歉,是我考慮不周?!钡伟职诌M一步追問:“為什么是通知而不是倡議?”這一問,戳中了家校關系中權力不對等的核心問題。
05 不止于群內(nèi),投訴到了教育局
廖爸爸并沒有止步于群內(nèi)爭論,而是直接向教育局投訴,將問題引向更高層面的解決。這一舉動讓爭議超越了家長群,燒到了學校和班主任層面。
家委會試圖滅火:“我們已經(jīng)和班主任溝通了”,但被廖爸爸直接頂回:“你們不代表我,我會自己聯(lián)系班主任?!边@種堅持個人權利不被他代表的態(tài)度,展現(xiàn)現(xiàn)代家長的權利意識覺醒。
事情最終以家委會重新征求意見告終,但這場風波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廖爸爸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家長不是只能被動服從,而是可以理性爭取自己的知情權、決定權和監(jiān)督權。
這場班費之爭仿佛一面鏡子,照出了家校關系中的痛點與盲點。當越來越多的“廖爸爸”開始發(fā)聲,傳統(tǒng)的家?;幽J秸媾R挑戰(zhàn)與重構。
權利從來不是別人賜予的,而是自己爭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