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是最高級的智慧
跟人打交道時,最讓人不舒服的從來不是觀點合不來,而是總碰到那種“眼里只有自己”的說話者。
仔細(xì)想想,身邊那些讓人不想多聊的人,往往都在重復(fù)這三種溝通模式,自己還沒察覺:
要么把別人當(dāng)情緒垃圾桶,一股腦倒負(fù)面情緒;
要么只顧著自己說,完全沒聽別人在講什么;
要么每句話都透著算計,滿是優(yōu)越感。
01
情緒一上來就不管不顧,比吵架還傷人
《非暴力溝通》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說得特別準(zhǔn):“當(dāng)我們情緒化地表達時,別人聽到的往往是批評而非內(nèi)容?!?/strong>
生活里總有這種人:一點小事不順心,就開始抱怨這抱怨那,把負(fù)面情緒一股腦丟給身邊人。
就像《紅樓夢》里的趙姨娘,本來可能占理,可她總“每生誹謗,滿腔怨憤”,最后大家都不待見她。
帶著情緒說話,問題沒解決,反而會惹出新麻煩。
心理學(xué)家戈特曼做過研究:溝通時要是帶著批評、看不起的情緒,不光聊不下去,還會給聽的人留下長期心理疙瘩。
其實成熟不是沒情緒,而是知道怎么控制情緒,別讓它牽著舌頭走。
02
自說自話的人,
聊天像在看獨角戲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里寫過:“一個人要是完全只顧著自己,那并不是堅強,而是狹隘?!?/strong>
有些人聊天時,根本沒想著“聽”。
他們把對話當(dāng)成自己說話的間隙,就等對方停了,趕緊接過來繼續(xù)說自己的。
這跟《傲慢與偏見》里的柯林斯先生特別像——他說半天“高見”,其實就是想顯自己聰明、重要,根本不管聽的人覺得煩不煩,有沒有別的事。
海明威曾感慨:“我花了兩年學(xué)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學(xué)會閉嘴?!?/strong>
真正會聊天的人都知道,聊天是兩個人的事,不是一個人的演講。
說到底,聊天的本事不在于怎么把自己說得精彩,而在于愿意聽別人把話說完。
03
每句話都藏著算計,比功利更讓人窒息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那種說話處處算得精的人。
《罪與罰》里的盧仁就是這樣——他那些看著“好心”的話和舉動,背后全是精明的利益考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的口點破了:“一個極度自私的人,連愛都能偽裝出來?!?/strong>
這類人說話時,功利心藏都藏不?。?/p>
要么明著暗著炫耀自己,要么處心積慮貶低別人,要么總想把話題拽到自己這邊。
他們沒明白,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就像一張紙,皺了之后,就算捋平了,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
好好聊天的關(guān)鍵,
其實是懂尊重、會共情
怎么才能不變成讓人煩的說話者?不少經(jīng)典書里早就給了答案。
《殺死一只知更鳥》里,阿蒂克斯·芬奇對女兒說的話至今聽著都有道理:“你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除非你鉆進他的皮膚里,像他一樣走來走去。”
聊天本來就該是互相理解、拉近距離的事,不是誰說服誰、誰發(fā)泄情緒的場合。
就像《小王子》里說的:“語言是誤解的根源?!?/strong>但只要帶著真心和善意,總能聊到一塊兒去。
其實會聊天的人都有個共同點:
先穩(wěn)住情緒,再好好說話;先試著理解別人,再想著表達自己;先考慮對方的感受,再提自己的需求。
結(jié)語:
你說的話,藏著你的樣子
圣??颂K佩里在《風(fēng)沙星辰》里寫過:“語言是意義的載體,但比語言更重要的是語言背后的真誠?!?/strong>
我們平時說什么話,往往就透著我們是什么樣的人。
說話就像一面鏡子,不光能看到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格局,更能決定我們跟別人的關(guān)系好不好。
希望我們跟人聊天時,都能讓人覺得舒服、放松,而不是坐立難安,想趕緊結(jié)束話題。
點個推薦
讓我們一起解讀更多好書,
在書中收獲希望,獲得成長!
【往期好書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