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咱們提到了從西北軍第25路軍炮兵團轉(zhuǎn)為中央軍獨立炮兵第9團的一支部隊。
簡言之,這支西北軍炮兵在1936年第25路軍瓦解之際,選擇投靠中央軍。
原本1400余人的三營制炮團,其實是留下滬造山炮營繼續(xù)當?shù)?2師的師屬炮營,團部帶著重迫擊炮營和野炮營,編為了獨立炮兵第9團。
不過這個團的番號其實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大約就是一年左右的時間。
到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期間,28門法造施耐德山炮運抵武漢,隨后以這批火炮為基礎,成立了新的獨立炮兵第9團。
而原來西北軍系統(tǒng)的老第9團,則在將野炮營調(diào)出后,改為了獨立步兵炮團;野炮營調(diào)出后,就剩下了重迫擊炮營。
當時的重迫擊炮還是東北軍、西北軍時期制造的150毫米口徑的“大炮”,這種炮看起來口徑大,但因為制造時并不算精細,再加上較為老舊,所以實戰(zhàn)性能不佳。
除了獨立步兵炮團的重迫擊炮營外,當時另有獨立重迫擊炮營。
比如配屬第18軍的重迫擊炮第2營在對日參戰(zhàn)后,打擊效果便不理想,第18軍軍長羅卓英根據(jù)該營營長報稱:十五公分重迫擊炮既無標桿,又無方向,盤輻中不良。
所以當時給的建議是換裝法國造的布朗德81毫米口徑迫擊炮。
這種迫擊炮就是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的原型,雖然國府軍工廠已能制造82迫,但進口也還是有的。
所以當時在淞滬前線的重迫擊炮營都擬換法式81毫米迫擊炮。
但是各營去要炮時,卻發(fā)現(xiàn)這種炮撥給了老炮9團(馬上就改稱獨立步兵炮團了)。
那后者這是撥了多少呢?
據(jù)后來的武器補充檔案記載,原本給獨立步兵炮團配備的法式81毫米迫擊炮的總數(shù)竟然達到了100門!
這個情況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81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屬于是配備到步兵團、營級的火炮,具體而言是雜牌軍到團級、中央軍到營級。
而單獨將這種口徑的迫擊炮成團,在獨立炮兵部隊中并不常見。
按當時尚在淞滬會戰(zhàn)期間,國軍參戰(zhàn)部隊的組編相當混亂,經(jīng)常就是抓一把是一把,沒有長期的規(guī)劃。
所以這個原計劃裝備100門中口徑迫擊炮的炮團,應當也是臨時起意為之,即將迫擊炮集中配備在一起,隨后進行集訓,以在最短時間內(nèi)使其形成戰(zhàn)斗力。
到實戰(zhàn)的時候,當然不能說100門中口徑迫擊炮去集中使用了,而是以連排為單位拆分下去,支援各步兵單位。
而因為淞滬前線的消耗甚大,各部對于武器補充的需求量也大,面對一封封要武器的電報,獨立步兵炮團的這100門81毫米迫擊炮自然也沒有捂熱,后來又繳回了52門,自己留下48門。
當然,48門之數(shù)其實也不少了,因為以這種迫擊炮的編制來說,2門炮即可成一排,一排即可配備一個步兵營。
48門炮可以編成24個迫擊炮排,如果分散配備的話足以配齊兩個步兵師了。
而抽出的52門炮去向如何呢?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24門炮配給了獨立重迫擊炮第1營,這個營原本就要領這種炮換裝,但因為炮都給了獨立步兵炮團,所以后來又要出了一部分。
原擬也換裝的重迫擊炮第2營沒有拿到這種炮,倒是新補充了2門150毫米炮,估計還是維持了編制。
至于多出來的幾十門炮,大概率是分發(fā)到各步兵師去了。
而且因為這種口徑的迫擊炮其實就是配備步兵使用,所以1938年武漢會戰(zhàn)后,關于獨立步兵炮團的記載似乎就沒有了,可能也是將迫擊炮分發(fā)下去,自己再轉(zhuǎn)制其他單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