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美大使曼德爾森最近有點“焦慮上頭”,這位老兄在美國的一場演講中憂心忡忡地表示:英美得趕緊搞個科技聯(lián)盟,不然就攔不住中國贏得科技爭霸賽了,而要是中國贏了,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變天。
這話聽起來挺唬人,但有意思的是,這位大使以前可不是這么說的,他原本是英國工黨里出了名的對華務實派,整天把“加強溝通合作”掛在嘴邊,結(jié)果去年12月一到美國上任,突然就變成了對華強硬派,而這番表態(tài)就是他“變臉”之后的肺腑之言。
可能有人會覺得,曼德爾森不過是實話實說嘛,算不上反華吧?但如果我們仔細品品,他這番話其實和美國某些政客炒了好幾年的“文明對抗論”是一個味兒。
比如,前美國眾議長金里奇就說過,中美之間是不同信仰文明之間的較量;前國務院官員斯金納更是直接定性中美博弈是“不同文明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斗爭”。最離譜的是有人說,蘇聯(lián)跟美國好歹還算“自家兄弟”,都是西方文明,而中國?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來的。
所以曼德爾森說,中國贏了就會改變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下之意,不就是東方文明要取代西方文明了嗎?這不還是“文明對抗”的老套路嘛,只不過把臺詞從美國政客的劇本里抄來,再用英國口音念了一遍而已。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美西方非要把中美之間的競爭硬說成文明的對抗呢?道理其實并不復雜。
首先,這么扯純粹是為了掩蓋真相。中美之間,說到底就是國與國的利益沖突,也是世界多極化發(fā)展和美國霸權(quán)之間的碰撞。明明是國際秩序的路線之爭,非要包裝成“文明沖突”,這就有點耍流氓了——說白了就是在暗示“我們不是一類人,信的不是一個神”,故意制造對立。這不但是給美國的霸權(quán)行為涂脂抹粉,也是往中國臉上抹黑。
其次,美國拼命推廣“文明對抗”這個概念,主要是為了拉幫結(jié)派。想想看,如果只靠美國自己和中國較量,那得多累啊。但如果把中國塑造成“整個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效果就不一樣了——歐洲國家一緊張,就會自覺自愿地減少跟中國的合作,甚至主動幫美國遏制中國。這樣一來,美國就把自己的包袱甩給了整個西方,代價大家分攤,而中國要應對的可是一個“組團來戰(zhàn)”的聯(lián)盟。
說到底,這套話語背后還是西方中心主義在作祟。某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制度、信仰、生活方式是天下第一,別人的發(fā)展成功都是“離經(jīng)叛道”,你跟他們不一樣,那你就是威脅。這種思維就好比班里一直考第一的同學,突然看到別人成績追上來了,不說反思自己,反而指責別人“答題方式不符合傳統(tǒng)”。
當然,隨著一個國家的崛起,它的文化自然會向外輻射。比如東亞的中華文化圈;比如現(xiàn)在西方流行的“黑悟空”和漢服熱;再比如中醫(yī)、太極文化向世界的傳播,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
但中國向外推廣文化的方式,可不是當年列強用炮艦逼著別人開口岸、傳教士拿著圣經(jīng)換土地的那一套。我們沒派軍艦到塞納河邊教法國人背《三字經(jīng)》,也沒用大炮逼著美國人練毛筆字吧?文化傳播本來就是你情我愿、自然而然的事,喝杯清茶、用次筷子、看場武俠電影,還能把西方文明看沒了?那中國人用了這么多年的基督紀年,難道就不是中華兒女了?
中國的崛起確實會讓中華文化傳播得更快更廣,就像韓流、日漫、美劇曾經(jīng)風靡中國一樣。但這種傳播靠的是吸引力,不是武力值;是文化自信,不是軍事威脅,中華文明向來講究“和而不同”,你信你的上帝,我拜我的祖宗,他念他的佛,大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有什么不好嗎?
所以總拿“文明對抗”說事,本質(zhì)就是抱團護霸權(quán)、保地位,是拉小圈子搞對立,這一套放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實在有點過時了。說穿了,曼德爾森們的“對華焦慮癥”,不過是看別人發(fā)展快了,心里不舒服罷了,哪天想通了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那么大,容得下不同文明共同發(fā)展——畢竟文明不是打擂臺,非得你死我活,而是百花園,一起開花才熱鬧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