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遺傳育種專家喻樹迅在海南逝世,享年73歲。這位被譽為“育種魔術師”的科學家,一生與棉花結下不解之緣,用畢生心血書寫了中國棉花產業(yè)的傳奇。
“作為農業(yè)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農業(yè)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是要為廣大農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務”,這是喻樹迅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踐行的信念。
農家走出來,初心不改為農民
1953年11月,喻樹迅出生于湖北麻城一個農家。從小參加生產隊棉花生產,讓他對棉花生產的繁重勞動深有感受。
“難道不能研究出更好的棉花品種來減少農民的勞動、增加農民的收入”,這種樸素的想法伴隨喻樹迅成長。1976年,他被保送到華中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專業(yè)學習,1979年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從此開始了與棉花“戀愛”的科研生涯。
當時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位于河南安陽市白壁鎮(zhèn)大寒村,條件非常簡陋?!耙粭U秤、一把尺子、一臺顯微鏡”就是全部科研設備。喻樹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墻壁空心,寒冷潮濕,老鼠還在墻中筑窩。
但對喻樹迅來說,這些苦都不算什么。他的心完全放在了棉花品種培育上。他常說:“育種就像兩個小青年談戀愛一樣,每天去看她,仔細觀察她,用心呵護她,就會發(fā)現(xiàn)她每一天、每一刻的變化?!痹谕卵壑?,棉花就是他的戀人:平時話不多的他只要提起棉花便會滔滔不絕;不管晴雨天都泡在田里,觀察每一株棉花的性狀。
培育短季棉,既早熟又高產
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流域棉區(qū)糧棉爭地矛盾日益突出。針對當時主栽品種生育期長、不抗病等問題,喻樹迅和大家一起進行短季棉育種攻關。
他們選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115天的短季棉新品種“中棉所10號”。該品種的推廣應用,開創(chuàng)了培育適合麥棉兩熟早熟棉花新品種的先河。
1984年,黃河棉區(qū)大力推廣麥棉兩熟種植模式,總面積達2000萬畝。這一模式打破傳統(tǒng)單熟制局限,通過一年兩季(小麥、棉花)的高效種植,其實際產能效益相當于新增2000萬畝耕地。伴隨這一新型耕種方法的落地,黃河棉區(qū)不僅在當年首次實現(xiàn)了糧食自給自足,還實現(xiàn)了糧食的出口。
在短季棉育種中,喻樹迅發(fā)現(xiàn)早熟往往伴隨早衰,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他特地到北京大學學習人體抗衰老學,借鑒人體衰老的理論研究短季棉不早衰機理。
通過研究,喻樹迅發(fā)現(xiàn)早熟不早衰品種的葉片葉綠素和蛋白質降解慢,抗氧化系統(tǒng)酶活性強,而早熟早衰品種的酶類活性低。于是他提出了生化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有效緩解了早熟早衰的遺傳負相關問題。
喻樹迅育成了早熟不早衰、豐產、優(yōu)質、抗病的系列短季棉品種“中棉所24”“中棉所27”“中棉所36”,生育期僅為110天,霜前花率90%以上,實現(xiàn)了短季棉早熟、產量、抗病的三大突破。
40多年傾心于棉花研究事業(yè),喻樹迅育成13個短季棉品種,推廣種植1.3億畝,創(chuàng)造社會效益190億元。他帶領團隊使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從不到5%上升到近98%,徹底扭轉了外國公司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
喻樹迅把一生獻給了棉花事業(yè),用畢生心血踐行了“為廣大農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務”的錚錚誓言。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馬愛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