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AI故事計劃(ID: AIstory1)
“今天的寒門,是不懂AI的家庭”,這個觀點一落入眼簾,就抓住了海淀媽媽鄭瑞虹的注意。
在當下,許多高知家庭開始注重用AI育兒。不為別的,在高知群體內部,這代孩子將會成為“AI原住民”逐漸成為共識,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愿愿意拖孩子后腿。
用AI“卷”育兒的高知父母
傍晚6點未到,楊樹亮推開家中大門,女兒楊大力的聲音就輕輕碰了上來:“爸爸,今天寫什么呀!”
心緒瞬間有些焦灼。
楊樹亮這位上了小學二年級的女兒,語文的課業(yè)已經推進到學習遣詞造句的階段。每天,她需要寫作一篇日記。結果就是,一段時間之后,在這個中產的家庭里,每天父女倆最頭疼腦熱的事情,就是從日常生活里榨取一個沒寫過的日記主題。有好幾次,他沒能忍住,對女兒高聲喊:“你自己不會想嗎!”事后,他總是因為情緒失控感到愧疚。
楊樹亮學醫(yī)出身。幾年前,他離開牙科行業(yè)轉身創(chuàng)業(yè),如今在浙江經營著一家公司,和妻子共同撫養(yǎng)著一兒一女。
和很多兼顧事業(yè)與家庭的家長一樣,每天,楊樹亮的時間安排主要圍繞工作和育兒兩件事展開。他把大部分工作安排在下午6點前,以便晚上6點準時在孩子的書桌前“報到”。晚上9點孩子寫完作業(yè)后,他再處理剩余的工作。
AI出現(xiàn),緩解了楊樹亮育兒上焦灼的情緒。
2024年楊樹亮第一次接觸AI助手豆包,第一反應就是嘗試用AI來幫忙解決育兒上棘手的問題。
他嘗試著讓AI給孩子寫日記出主意,看到AI對話框上逐行吐露的回答,楊樹亮感覺,每一個提案都啟發(fā)著他的思考。
“AI老師的想法比我好得多。除了能不斷提供新穎的寫作角度之外,也不需要自己再去作文書和網(wǎng)上為孩子搜羅合適的好詞好句?!睏顦淞粮锌?,最要緊的是,AI顯然比自己耐心從容得多。
在市面上流行的多款AI助手上分別嘗試數(shù)十次后,楊樹亮擬定了一套讓女兒和AI協(xié)作寫日記的方法。
讓AI幫忙思索作文怎么寫之前,女兒需要先把自己想到的內容講述給AI聽。“我讀小學二年級,在《我的好朋友》這篇日記里,我想到了樣貌、性格和我們經常做的事情,請你再為我提供5個內容角度?!碧暨x好寫作角度,查閱AI生成答案之前,楊樹亮要求女兒先列出她思索的大綱和計劃展開寫作的內容。最終,綜合兩份大綱,女兒開始寫作,成稿交由AI診斷、潤色。
成效顯著。經過AI指導,楊樹亮發(fā)現(xiàn)女兒的作文成績從三顆星逐漸變成五顆星。反復訓練中,孩子對寫作框架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在作文表達上,孩子也越來越有想法,有時候她會說:“我不想這么寫?!闭J為AI給的主意并不好。
楊樹亮另一個成功的嘗試,是用AI生成學習資料。過往,輔導女兒背古詩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小學生來說,古詩中的山水意境、古人哲思,都只是一系列被莫名拼在一起的漢字。有時候,看著女兒不理解個中意境,強行逐字背誦的樣子,楊樹亮會想起“暴殄天物”這4個字。
在楊樹亮的理解中,如果能夠理解古詩描述了什么,孩子就能更好地背誦古詩。啟發(fā)孩子的畫面感,是其中的關鍵。
嘗試用AI育兒之后,楊樹亮嘗試用AI根據(jù)古詩的內容生成配圖。用畫面輔助孩子記住故事內容,幫助背誦。
意外的是,一些AI犯的錯誤,反而幫助孩子深深記住了內容。
2025年4月,女兒的學校布置了一批必備古詩。其中一篇,是孟浩然所作的《過故人莊》。楊樹亮把這首古詩輸入給AI,要求AI“把每句詩轉化為小學生能看懂的畫面,并配上解釋。”
AI依次生成了4張中國古典水墨畫的插畫。
第一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畫面出了錯。畫面中,一只活雞臥在餐盤上。楊樹亮的女兒發(fā)現(xiàn)后趕忙對照詩句的解釋“我被老友邀請到鄉(xiāng)村家中做客,老友已備好了雞肉和黃米飯。”她對著這段話想了片刻,大聲對AI說:“招待客人的應該是熟雞!”又一句句地指導,直到AI生成了完全符合古詩內容的插畫。她自己也因為反復復述,記住了這首過去兩天背不下來的長詩。
如今,楊樹亮會把輔導兒童聽寫,糾正英語發(fā)音等育兒任務交給AI。孩子做作業(yè)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通常都先讓AI解決,AI解決不了的地方,再由楊樹亮出面。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楊樹亮的時間。他感慨,自己從“焦躁的老父親”變成了一個“溫和的監(jiān)管者”。
在上海,白領奚茜把12歲的兒子淞淞安排進自家的快時尚服裝公司打暑假工。
在母親的安排下,淞凇一整個暑假都在和一款名為Midjounery的設計軟件打交道。他從團隊領到的任務,是用這款AI軟件給模特換裝。在帶教的設計師教導下,男孩學會了用簡單的提示詞在AI軟件上生成圖片,做出不同穿搭的模特海報。最終,他提交了20多張模特海報,團隊采用了其中4張。
后來奚茜的丈夫告訴她,當工作成果在會議室大屏幕上播放,孩子用手撐著腦袋,撇過身子,使勁克制上揚的嘴角。散會后,奚茜丈夫看到孩子面頰微紅地看著他,眼里滿是對下一次接受工作任務的期待。
過往,奚茜很在意孩子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在學校,他時常成績墊底,也不愛和同學交流。孩子的班主任經常反饋說,淞凇有些孤僻。這句話一度成為奚茜內心的一根隱刺。她認為孩子是因為“太不了解這個世界”才沒有目標和內驅力。她一直想讓兒子體驗這個社會是怎樣運轉、人與人之間為什么需要溝通交往。
AI降低了部分工作的學習成本和操作門檻。奚茜相信是AI給了孩子改變的機會。在她看來,如果不是AI,她的孩子不會在12歲的年紀,得到一個能加入成年人的工作團體的機會,體驗職場協(xié)作。
圖 | 楊樹亮用豆包生成的古詩配圖
AI寒門,新的育兒焦慮
北京市海淀區(qū)以“雞娃”氛圍濃厚為外界所知。帶著兩個女兒,鄭瑞虹和丈夫生活在這里。
小女兒兩歲時,鄭瑞虹交付了和丈夫合作公司中的職務,回到家中全職育兒。
在海淀,孩子和家長好像必須“卷”一個。鄭瑞虹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不愿意陷入績優(yōu)主義去“雞娃”,緊盯著分數(shù)敦促孩子向上攀爬。為此,她決定為孩子修好路。盡自己所能多學點、多做點,營造好環(huán)境,讓兩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快樂地具備更高的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
“今天的寒門,是不懂AI的家庭”——這個觀點一出現(xiàn),就俘獲了鄭瑞虹的關注。
這個觀點由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提出,后續(xù)延伸出了“AI寒門”的概念,指的是由于父母的認知局限,不善用AI,導致孩子錯失用AI匹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現(xiàn)象。
和林小英教授合作講座時,知名專欄作家脫不花認可了這一提法:“明明有大量的好資源,但是你家的孩子用不上?!诮裉欤词姑?,也不一定能跟AI上的好資源去對抗。
“這都不是父母能不能托舉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是不是在拖孩子后腿?!泵摬换ǜ锌?。
不約而同地,身在海淀的鄭瑞虹也領會到這層深意。
她開始嘗試著用AI搜索、制作育兒材料,在家中營造使用AI的氛圍。
在工作時,她習得了用AI文生圖的功能。有了“不能在AI上拖累孩子”的認知后,她開始嘗試用AI文生圖功能自制童書繪本。
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童書繪本是帶孩子認知世界、領會道理的重要手段。
開始用AI自制繪本前,鄭瑞虹買過大量繪本。每次挑選繪本都耗費心神。不僅要把關繪本的教育意義,她還得留意畫面審美。
過去,屢屢傳出童書或童裝圖樣“夾帶私貨”的丑聞,就會有一批家長陷入焦慮和對自家早教產品自查中。
自制繪本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女兒的閱讀不被市面上的版本限制,內容上,可以根據(jù)鄭瑞虹自己的需求來表達。
鄭瑞虹有過做幼師的經歷。那時,書本上一則《猴子吃西瓜》的故事曾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分別對應了善良、貪婪、膽小、正義等性格特點,結局是開放式的,隨孩子的理解去解讀。
這樣的素材尤其讓鄭瑞虹滿意,可惜,市面上這樣的故事少見,畫面質量也參差不齊,于是鄭瑞虹開始嘗試在ChatGPT上制作類似的繪本。
制作這本繪本,經歷了一些波折。
鄭瑞虹需要把故事梗概翻譯成英文,再查著字典打磨提示詞。
剛開始,AI輸出的畫面不能直接使用。有時候會出現(xiàn)肢體錯位等錯誤,鄭瑞虹還需要后續(xù)用PS調整。
“不能拖累孩子”,這樣的責任感驅使著鄭瑞虹堅持下去。
用AI自制繪本的技術一直在精進。剛開始的時候,有時小女兒會對“來之不易”的繪本興趣平平,因為比起繪本,她更愛聽媽媽繪聲繪色地講述。
DeepSeek出現(xiàn)后,鄭瑞虹在網(wǎng)上看了大量教AI繪本制作的視頻。她意識到原來AI已經可以生成相當成熟的提示詞和圖片,并且市面上AI教育類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她上網(wǎng)搜索各類育兒博主分享的AI育兒經,使用了一些新AI軟件,如今制作一本簡單繪本的時間,從原本的兩天,縮減為兩個小時。
最近,鄭瑞虹重新生成了一版《猴子吃西瓜》的繪本故事,在晚飯后投屏在電視上給小女兒播放。動畫配上媽媽的聲音,更能吸引小女兒的注意。小女兒直勾勾地盯著屏幕,逐漸停止搖晃剛拿在手上的玩具,時不時轉頭朝鄭瑞虹笑著說:媽媽的聲音?
看到成效后,鄭瑞虹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xù)開發(fā)蘊藏在AI里的資源?!半u娃不如雞自己”的理念,也在她心里越發(fā)茁壯地生長。
圖 | 鄭瑞虹給小女兒看自制繪本
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AI原住民
在武漢,7歲的“小12”在戶外游玩時見到不認識的花朵和昆蟲,從小背包里掏出自己的AI學習機拍照?!斑@是什么?”他問AI學習機,很快得到了答案。
“小12”的雙親都是博士。在這個三口之家,AI擁有一席之地。它是孩子的虛擬陪伴者。
“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恐龍為什么會滅絕?”
解答這些問題,對具備博士學歷的陳翔宇和唐果果夫婦來說并不困難。但是,他們還是讓“小12”向AI提問這些問題,培養(yǎng)“小12”用AI幫助自己探索外面的世界。
2023年11月,“小12”在學校跌倒被同學嘲笑,唐果果開解不開,最終還是Chat-GPT的一番話慰藉了“小12”:“嘲笑別人是不對的,你才是正義的一方,不需要哭泣。”
在AI助手尚未普及的時期,2023年年底,陳翔宇就和妻子達成共識,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把AI當成和網(wǎng)絡、水電一樣的基礎生活設施的“AI原住民”。
這個念頭萌發(fā)于“小12”3歲那年。
當時陳翔宇在深圳讀人工智能專業(yè)博士。一個獨自在實驗室的夜晚,他正在電腦上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突然手機上的早期AI助手“小度”APP響起了視頻通話彩鈴。通訊信號接通,“小12”的半張臉貼在屏幕上,那頭傳來他咿咿呀呀地喊爸爸的聲音。陳翔宇忙不迭地哄孩子,才發(fā)現(xiàn)“小12”是在沒有大人引導和幫助的情況下,用家里連接“小度”的設備,撥打了這通聯(lián)絡父親的虛擬電話。
“這就是‘AI原住民’的本領吧?!标愊栌罡锌?/p>
而后2023年8月,陳翔宇去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高校學生普遍已經會用Chat-GPT輔助學習。
在一堂日常課程上,老師提起一個概念,講臺下,一臺臺筆記本電腦就會迅速蹦出這個解讀文字。
當天放學回宿舍,陳翔宇撥通了妻子唐果果的電話。他跟妻子說,趕緊學習AI,要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日常使用AI的生活。
知其然不夠,陳翔宇還希望“小12”知其所以然,理解AI背后的技術邏輯。
在他看來,算法編程、神經網(wǎng)絡之類的技術,應該是AI原住民的必修課。他希望“小12”能懂得,AI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的原理。
2025年春節(jié)后,“小12”在父親陳翔宇安排下,開始學習Scratch編程課,陳翔宇認為,這是能激發(fā)孩子興趣的入門編程課。
孩子會成為“AI原住民”,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高知家長的共識。
楊樹亮默認,孩子未來會長期與AI協(xié)作著成長。
為了讓8歲的女兒楊大力跑得更順,他注重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和AI協(xié)作的能力。
最關鍵的,是要會提問。
日常和孩子的相處中,楊樹亮刻意引導女兒更為清晰地表達內心訴求。當女兒說想吃燒烤時,他會讓女兒在網(wǎng)上查查附近的店面,了解之后,再回答自己是想在什么時間、吃距離家多遠的、哪一家燒烤,原因是什么,有沒有備選等,講得足夠清楚才會滿足。
在上海,奚茜還在學習成為AI原住民的家長。兒子掌握AI的速度遠超自己的預期,困擾她的問題是,要如何適當?shù)亟o予孩子使用新工具的信任感。
如今,她那14歲的孩子已經學會讓DeepSeek幫自己拆解不會的題目,分析對應的知識點并生成新的練習題。在沒有家長引導下,孩子還學會了用豆包幫助自己寫作文。
一開始,奚茜難以消化這些新情況。最開始冒出來的情緒是擔憂。
“孩子會不會用AI抄答案,會不會用AI搜“亂七八糟”的東西,孩子如果對AI產生依賴怎么辦?
正趕上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個人和隱私的意識,比較抗拒父母在旁盯著。于是,每次孩子使用平板電腦的時候,奚茜雖然擔心,但也只能偷偷在心里跟這些問題揪扯。
后來她想開了,“孩子遲早要成為AI的主人”,奚茜說。
*文中部分人物有化名
撰文|趙 芮
編輯|溫麗虹
“AI故事計劃(ID:AIstory1)人在AI時代的命運。這個編輯部致力于記錄AI時代的真實故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AI故事計劃(ID:AIstory1),如需二次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