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智能汽車業(yè)務高管靳玉志直接開懟馬斯克,直言“不要相信馬斯克說的純視覺方案更好”。
靳玉志表示,不應相信有純視覺就夠用了,一定是激光雷達融合感知技術更為先進。
他還強調,純視覺系統(tǒng)存在短板,需要通過學習來識別障礙物,而激光雷達則無需學習即可感知,因此融合激光雷達的感知系統(tǒng)性能更佳。
針對馬斯克提出“傳感器信號沖突”的問題——當激光雷達、雷達傳來的數(shù)據(jù),和攝像頭拍的不一樣的時候,系統(tǒng)就會‘犯迷糊’,不知道該聽誰的。這種數(shù)據(jù)打架的情況會增加風險。
靳玉志則承認,這確實目前融合方案存在的問題,所以這也是需要通過技術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它有矛盾,就認為純視覺方案更好。
這一番言論,瞬間讓自動駕駛技術路線之爭成為焦點。
馬斯克堅持的純視覺方案,簡單來講,就是靠攝像頭加上AI 算法來 “看” 世界。特斯拉就是這個方案的忠實擁躉,為啥呢?主要還是成本問題,攝像頭價格便宜,而且算法還能不斷升級,能有效降低成本。
而華為推崇的是激光雷達+ 視覺的融合方案。靳玉志說得很直白,激光雷達能直接獲取物體的三維距離和形狀,而攝像頭則需要大量學習和識別才能判斷,區(qū)別一目了然。
那么,為啥特斯拉和華為選得不一樣?
從行業(yè)背景來看,特斯拉選擇純視覺路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成本優(yōu)勢和軟件實力。特斯拉從車企起家,在將攝像頭數(shù)據(jù)與神經(jīng)網(wǎng)絡相結合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能夠通過強大的算力來彌補傳感器的不足。
而華為有著深厚的通信背景,信號處理和系統(tǒng)集成是其強項,在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技術上不斷發(fā)力,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這就導致兩家企業(yè),基于自身不同的技術基因,做出了不同的技術選擇。
哪種方案更能應對“極端情況”?
說到大家最關心的安全問題,激光雷達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了。在強光、逆光、暴雨等惡劣環(huán)境下,攝像頭很容易“失靈”,出現(xiàn) “丟幀” 等情況,導致對路況的判斷失誤。
但激光雷達對光照條件不敏感,能夠始終保持穩(wěn)定的感知能力。想象一下,在暴雨傾盆的高速公路上,攝像頭可能已經(jīng)被雨水模糊了視線,無法看清路面情況,而激光雷達卻能穩(wěn)穩(wěn)地繪制出三維地圖,清晰地感知周圍環(huán)境,這種可靠性對安全駕駛至關重要。所以,從短期來看,激光雷達+ 視覺的融合方案顯然更加穩(wěn)妥。
不過,從長遠角度考慮,如果純視覺方案能夠突破目前在識別精度和穩(wěn)定性等方面的技術瓶頸,其成本優(yōu)勢將會非常突出。畢竟,減少了激光雷達等昂貴傳感器的使用,車輛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這對于大規(guī)模推廣自動駕駛技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總之,技術路線之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華為和特斯拉的選擇,都是基于自身技術儲備和市場定位做出的理性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