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來沒被貼過“優(yōu)秀教師”標簽的心理老師,光是要聊這個話題,就足夠危險。畢竟,沒了“優(yōu)秀”,往往也就沒了那層“金光閃閃的權威感”。沒有權威,說什么話都可能有人暗暗揣度一句:“你行不行???”好在,我對“行不行啊”這種靈魂拷問早就習慣,也懶得追求所謂話語權。動念寫這篇,是因為我自己在家校溝通里栽過跟頭,吃過暗虧,吃得心服口服。與其把坑腳悄悄裹住,不如干脆亮出來,算是一份低配、傻人自省的筆記。
心理老師的家校溝通難度,往往比學科教師還要高。孩子的成績也許還能用試卷分數(shù)說話,但心理狀態(tài)這東西,抽象得像云彩,模糊得像月影。家長半信半疑中來求助,又往往心急火燎地想聽點“解決方案”,對話場面就像是:一個人端著冒煙的鍋跑過來,另一個人手里卻只有一把軟刷子。緊張,又微妙。
既然如此,什么話心理老師在和家長交流時,打死也不能說?以下幾句,堪稱“禁區(qū)臺詞”:
1. 你家孩子想太多了。
聽起來像是安撫,其實是輕描淡寫地否定了孩子的真實困境。孩子明明痛苦地在吶喊,結果被一句“想太多”打發(fā)了,對家長來說,那就是“老師根本不當回事”。
2. 你家孩子就是缺少挫折教育。
這話聽著理論滿滿,其實是“空中打靶”。既沒提到具體問題,也沒提出路徑,唯一效果是讓家長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嬌慣。結果呢?家長心窩里一股火,關系直接降溫。
3. 這種情況很正常,不用太在意。
這會讓家長聽成:“你的憂慮矯情、你的擔心多余?!毙睦砝蠋熑粽f了,專業(yè)性瞬間歸零。咨詢里最忌諱的就是“一刀切”。
4. 孩子就是不夠堅強。
這不是分析,這是赤裸裸的“標簽化”。一旦孩子戴上“不夠堅強”的帽子,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容易走向“硬逼”,溝通模式惡化。
5. 我也拿他沒辦法。
這幾乎是在宣告“投降”。心理老師自絕于職業(yè)角色,相當于把最后的救生圈也扔進海里。家長若在情緒里,會馬上聯(lián)想到:“連你都沒辦法?那是不是說明我孩子真沒救了?”
為什么這些話說不得?
第一,情緒化。“你家孩子想太多了”看似隨口,其實暗藏著敷衍與不耐煩,讓人心瞬間涼。
第二,貼標簽。一旦把問題簡化為“堅強/脆弱”或者“嬌慣/獨立”,就等同抹掉了復雜的人性。
第三,卸責任。心理工作本就強調(diào)合作與陪伴,說“我也沒辦法”,比攤手還更傷人。
第四,損信任。心理老師與家長之間最稀缺的資源,就是“彼此真心相信”。一句話說不好,就像手里紙糊的橋梁,水一沖就塌了。
這些“毒句子”,不說不是假裝樂觀,也不是粉飾太平,而是為了保護最珍貴的東西——家長那點仍愿意伸過來的信任。心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如果能留住溫度,那才有可能一同點燃孩子內(nèi)心的光。
說到底,守住嘴,比守住心更難。但守嘴保心,才是專業(yè)的第一關。至于“優(yōu)秀”,我們這種人可能拿不到獎狀,可是能少惹一場六月寒,換來三冬暖,也算贏得漂亮。
本文分享
129份青少年案例分析報告
如果您喜歡內(nèi)容,請按照以下方式獲取。
方法1:轉發(fā)本篇文章到2個200人以上的微信心理教研群+附上走心推薦語,把兩個截圖發(fā)到后臺,時間截止至2025年9月20日晚10點。(僅限發(fā)送微信群的第一人,第二個無效,24小時內(nèi)會回復,勿催)
方法2:獲得相關資料,自愿贊賞本公眾號10元,系統(tǒng)自動發(fā)送鏈接(長期有效)備注:此版本版權共有,可二創(chuà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