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議論房子跌價,賺錢難度加大,中產捂住錢包過日子等。
各種跡象表明,社會下行的趨勢很明顯。
殊不知,在社會的另一個角落里,墓地也賣不動了,殯葬行業(yè)開始變局。
根據“城市金融報”“21世紀商業(yè)評論”等平臺統(tǒng)計、報道,殯葬行業(yè)龍頭福壽園,2024年業(yè)績,年收入20.78億元,同比減少20.9%;歸母凈利潤3.73億元,同比減少52.8%。
十余年來,福壽園的利潤,首次并且是大幅度下滑。
人口老齡化在加速,2024年我國死亡人口達1093萬人,而殯葬行業(yè)卻扛不住了,似乎不合常理。
冷靜下來思考,就會發(fā)現三個征兆,需要老人們早明白,早接納,利于子孫。
01
第一個征兆:錢不好賺了,捂緊錢包過日子成為了大趨勢。
相比前幾年,這兩年,人們明顯感覺生活壓力大了。
很多人在擔心失業(yè),也看到了本單位裁員。
還有人處于失業(yè)之中,又承擔了房貸,家庭開銷,捉襟見肘。
一些年輕人,失業(yè)了,自己也沒有積蓄,就不得不伸手問老人要錢,填補一下房貸缺口。
有退休金的老人,也因為子女的生活壓力,捂住口袋過日子。退休金省一省,留一下,還可以為子女分憂。
我們看鋼琴的銷售,暑假高價研學的人數,就知道,中產也扛不住了。一些中產主動窮回去,把錢留住再說。
如果一個家庭,處于缺錢的狀態(tài),或者考慮未來幾年的生活出路,家里的老人還使勁折騰墓地,肯定會遭到反對。
墓地可以說,是必需品,但是高價墓地不是。
人走了,要入土為安。但是我們可以用簡陋的地方,用貧瘠的土地,或者去偏遠的老家,找一塊地。
據正規(guī)的財經平臺報道,福壽園?有12萬一個?的墓地,面積一平米。
十二萬,在小縣城,就是一套房子的錢。是活人好好居住,還是過世的人安穩(wěn)呢?權衡之下,應該保障活人才對。
十二萬,是一些夫妻一年的總收入。用一年的收入去換一塊墓地,應該舍不得。就是老人自己掏錢,中年夫妻也會反對。老人的錢,沒有花完,就是遺產,歸根結底還是子女的錢。
另外,上海的松鶴園,2023年4月其0.6平方米單/雙穴墓售價達34.18萬元,就讓更多普通人,望而卻步了。
一家人好好活著,經濟上不困頓,那就比怎么都好。至于墓地,少花錢,是共識。
02
第二個征兆:厚養(yǎng)薄葬的傳統(tǒng),被年輕人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古代,落葬是很重要的事情。
落葬風風光光的,還給一些陪葬品,修建大墓碑,這就是盡孝了。
還有子女,會守孝三年。也就是三年不外出,在老家住,最好是在墳墓旁邊居住。
孔子過世,學生子貢就在墓地住了六年,被稱為“大孝”。
現在呢?年輕人都忙忙碌碌,要多請幾天喪假,都要想辦法,甚至要和人換班,把事業(yè)按下暫停鍵。
一些年輕人,在送葬的途中,就接到了單位電話,安排后來幾天要干啥,都耽誤不起。
人口的流動加大了,人在城市居住的情況多了,人在幾座城市穿插的情況多了。你讓年輕人停下來,用十天去安排落葬,怎么行得通?
甚至一些年輕人,清明節(jié)掃墓,都不會來了。他們只是喊人,代替自己掃墓。
隨著年輕人都進城,農村空心化嚴重;在城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比較冷漠的。落葬的事情,基本上落到了“一個家庭”里,沒有幾個人幫忙。
鑒于現實情況,很多地方縮減了葬禮日程。三日搞定是常態(tài),一日葬也悄然出現。
至于墓地,大家是不會花很大功夫去修繕的。一塊碑,一堆土,就足夠了。
農村的一些老人,也是火化,然后子女拿著骨灰,到自家地里,匆匆安葬。這比用棺材,方便多了。
種種跡象都說明,厚養(yǎng)薄葬被大家認可了。老人活的時候,吃飽穿暖,有地方居住,就行了。過世之后,還大折騰,這是為難子孫,不可取。
03
第三個征兆:以史為鑒,人們變得越來越理智。
看了這樣一句話:“懂得歷史的,早早就躺平了,不懂得歷史的還在做春秋大夢?!?br/>也看過這樣一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br/>
子女們讀書多了,都上了大學,對于歷史是很熟悉的。
秦始皇的一點一滴都被慢慢遺忘,還有誰的故事,會千古流傳?
我們看看古代的皇帝,一大批都叫不出名字,一大批都找不到墳墓。其他的大臣,多半存在的痕跡都沒有了。
多數的人,都是歷史上的一粒灰塵。過了三代,名字都沒有人記得了。
被遺忘這是不可逆轉的事情;墳墓變成野草堆,也是不可逆轉的。只是遲點,早點而已。
我們花大價錢,買了幾十年之后的一個野草堆,值不值?
相信很多人也看過公墓搬遷。很多無主墓,被集中安放,或者被厚厚的泥土掩蓋。
我們到人間一趟,不是為了準備死,而是要好好活。活著就多體驗美好,死去元知萬事空。
03
孝順兩個字,在商人眼里,可能是金銀財寶。
孝順兩個字,被子女用了,那就是吃飽穿暖。
通透的老人們,打心眼里不麻煩子女,不提什么厚葬的要求,甚至都不要落葉歸根。
老人清醒的時候,和子女談一談身后事,圖個簡單,子女也沒有了葬禮的壓力。
接納薄葬的新風尚,也多番考慮子女的難處,還快樂地過好當下,人的晚年,不會太差。
移風易俗,去繁存簡,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老人也要帶好頭。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