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律:再硬的米飯、再素的青菜,只要有一勺辣醬,就能立馬升華為“人間美味”。
在無數打工人的出租屋里,老干媽幾乎是精神寄托。
然而,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有一個名叫“美國味好美”的外來味,悄悄在中國扎根三十多年。
不僅年入450億,還靠“偽裝成本土品牌”贏得了大批粉絲。
甚至有人驚呼,原來我吃了這么多年,還以為是國貨!
為什么“國民辣醬”老干媽,會一度敗下陣來?
而這個美國對手,又是如何靠潛伏三十年擊敗了我們的“餐桌女王”?
一瓶辣醬的故事,背后是赤裸裸的商業(yè)邏輯和文化較量。
01
曾經,在貴州一個普通的集市上,一個身材瘦小的女人推著涼粉攤。
她叫陶華碧,年輕守寡,帶著兩個孩子過日子,日子緊巴巴得像捆住的竹筒。
為了讓涼粉更有特色,她自制了一鍋辣椒醬。
那股香氣一飄,顧客不為涼粉,只為醬。
有人甚至說:“涼粉不要了,能給我裝點辣醬帶回去嗎?”
就是這一句無心的話,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1996年,陶華碧咬牙湊錢創(chuàng)辦了“老干媽”工廠。
沒有明星代言,沒有廣告轟炸,她的武器只有一條,就是味道。
醬香厚重,辣而不燥,入口生津,打工人吃饅頭配它,學生拌面離不開它,飯館的師傅都偷偷拿來加菜。
一瓶小小的辣椒醬,成了幾代中國人的味覺記憶。
然而,成名不久,麻煩就來了。
老干媽被人搶注商標,對手還打著“正牌老干媽”的旗號賣貨。
那一度讓陶華碧差點失去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
關鍵時刻,貴州政府出手,才讓她贏回了屬于自己的品牌。
那場官司,讓她意識到,產品能火一時,但只有商標和品牌,才能保住一世。
02
就在老干媽名聲大噪時,一個老外品牌已經在暗暗布局。
1989年,美國調味品巨頭味好美(McCormick)進入中國。
它的戰(zhàn)略很簡單,卻極具殺傷力。先悄悄潛伏,不要讓人覺得“洋氣”,而是裝成“土味”。
于是,味好美的中文名字接地氣,包裝看上去和國產品牌沒兩樣。
很多消費者根本沒意識到這是一家美國公司。
味好美也很聰明,它沒有直接硬碰老干媽,而是找到了“差異化口味”——甜辣。
南方很多地方喜歡帶點甜味的調料,而這正是老干媽的空白區(qū)。
甜辣醬搭配炸雞、薯條、春卷,迅速在餐館和超市鋪開。
肯德基、德克士的番茄醬小袋,背后其實就是味好美的供應鏈。
這種曲線打法,讓它輕松站穩(wěn)了腳跟。更關鍵的是,味好美背靠龐大的國際渠道。
它在中國一邊做零售,一邊深耕餐飲B端市場。
大批小餐館、快餐連鎖,都在用它的調料,慢慢地,它成了許多人無意識中的選擇。
即使后來有人知道它是“美國貨”,也來不及了,市場早被牢牢占住。
如今,味好美在中國的營收高達450億元,幾乎是老干媽的六倍。
這不是偶然,而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潛伏和滲透。
03
如果說外部的競爭是推力,那么老干媽真正的問題,卻出在內部。
陶華碧年紀漸長,企業(yè)傳承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
大兒子李貴山接手后,覺得做辣醬沒前途,把公司資金挪去搞房地產。
母親勸阻無果,結果血本無歸,還背上官司。
七十多歲的陶華碧只能再次出山,替兒子收拾爛攤子。
后來,小兒子上臺,又犯了更致命的錯誤。
他為了降低成本,把貴州辣椒換成河南辣椒,價格是便宜了,但風味全變了。
消費者一嘗就知道:“這不是我熟悉的老干媽?!?/p>
網上吐槽如潮,銷量斷崖式下跌。
要知道,老干媽的根基就是那股獨特的貴州風味,味道一旦變了,品牌的靈魂也隨之喪失。
這就是守業(yè)的難題。
創(chuàng)業(yè)靠直覺和執(zhí)著,繼承人卻常常只盯著數字和利潤。
陶華碧能火,是因為她把“好吃”放在第一位,而子女接班,卻先想著怎么壓縮成本,結果反而動搖了根本。
04
眼看著企業(yè)搖搖欲墜,78歲的陶華碧第三次出山。
她重新啟用貴州辣椒,嚴格把控生產,還親自跑到直播間,學習年輕人的玩法。
那一幕讓很多網友感慨,這是中國最拼的老太太。
經過幾年調整,2023年,老干媽的營收回升到53.81億,接近歷史峰值。
更令人驚訝的是,老干媽在海外突然“火出圈”。
在英國,《衛(wèi)報》把它寫進圣誕愿望清單。
美國的亞馬遜上,老干媽被稱為“讓白米飯開掛的神器”。
留學生把它當作家鄉(xiāng)的味道,明星約翰·希南也公開表示喜歡它。
有人甚至說:吃了老干媽,自己都長了一個“中國胃”。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關鍵,味好美贏得的是銷量,老干媽贏得的是文化。
一個是全球調味品機器里的零件,一個是草根故事里的精神符號。
前者靠體系,后者靠情懷。
05
把老干媽與味好美放在一起對比,會發(fā)現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yè)邏輯。
味好美打法,體系化、渠道化。
它有龐大的供應鏈、精細的市場細分,懂得把甜辣醬推廣到南方,懂得通過快餐連鎖進入大眾生活。
它像是一臺機器,精準、冷靜、強大。
老干媽打法,情感化、符號化。
它的包裝是一位普通大媽的頭像,背后是草根奮斗的故事,是一代中國人的味覺集體記憶。
它像是一首民謠,質樸、真誠,卻能唱進人心。
這場對抗里,味好美在中國市場更賺錢,但老干媽卻成了文化現象。
它代表了中國草根企業(yè)家的韌勁,也代表了國貨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06
辣醬之爭,表面上是餐桌上的選擇,實則是商業(yè)邏輯與文化價值的較量。
味好美靠“潛伏”和體系贏得了銷量,老干媽靠“真實”和文化贏得了人心。
一個靠資本全球化,一個靠民間情懷出海。
誰輸誰贏,不只是看營收數字,還要看誰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在今天國貨崛起的背景下,老干媽的故事提醒我們,品牌不僅僅是產品,它更是一種文化、一段情感。
真正能走得遠的,不是短期的利潤,而是能讓消費者產生共鳴、愿意一代又一代傳下去的味道。
所以說,老干媽未必輸。
因為在中國人心里,它早已不是一瓶辣醬,而是飯桌上的溫暖、奮斗的象征,以及屬于中國人的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