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tài)很好?!?/p>
楊某媛在敗訴后輕飄飄甩出這四個字,像極了一個剛吃完火鍋、抹了抹嘴說“今天吃得真香”的食客。
可她不知道,自己吃的不是火鍋,是輿論的雷區(qū),還順手把母校也炸了個趔趄。
9月15日,法院一紙判決,把楊某媛的保研質(zhì)疑案徹底蓋棺定論:程序合規(guī),指控不實,駁回全部訴求。
這本該是句號,結果她一個直播,硬生生把句號畫成了省略號,還帶感嘆號。
網(wǎng)友懵了:敗訴了還能這么淡定?不反思、不道歉、不消失,反而開播“營業(yè)”,仿佛在說:“你們繼續(xù)罵,我繼續(xù)紅?!?/p>
這心理素質(zhì),不去演諜戰(zhàn)片真是屈才——敵軍都攻破城門了,她還在城樓上喝茶看日出。
更魔幻的是,她的“狀態(tài)很好”,非但沒平息風波,反倒成了導火索。9月16日,一紙舉報信直送教育部,標題直白:論文問題,請上級查。
公眾的耐心早已耗盡,武大沉默如深海,而楊某媛卻活得像熱搜常駐嘉賓。
這哪是學術爭議?分明是一場全民圍觀的“高校信任危機”真人秀。
有趣的是,央視最近一部紀錄片也“神助攻”了一把。預告片里,武漢大學還是C位擔當,正片一出,卻像被一鍵刪除,蹤影全無。
沒人官宣,沒人解釋,但網(wǎng)友秒懂:這怕不是“學術界除名”第一案?雖然未必屬實,但輿論的聯(lián)想力,比AI還精準——當公信力塌房,沉默就是默認。
現(xiàn)在這局,三方僵持,誰也不肯低頭:
楊某媛,像極了打不死的小強,官司輸了,氣勢不輸。她大概覺得,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全世界??蓡栴}是,公眾不是傻子。
法院都說了流程沒問題,你還咬著不放,是執(zhí)著,還是執(zhí)念?更諷刺的是,她一邊喊著“公平”,一邊用輿論當武器,把程序正義踩在腳下,再踩兩腳。
武漢大學呢?堪稱“沉默的大多數(shù)”代表。復核結果遲遲不公布,既不辟謠也不追責,仿佛在等這場風暴自己刮過去??娠L不會停,只會越刮越大。
高校的公信力,不是靠捂嘴維持的,而是靠透明和擔當。你現(xiàn)在不說話,明天就可能被寫進“當代高校危機公關反面教材”。
至于網(wǎng)友,早就從吃瓜群眾升級成“網(wǎng)絡陪審團”。他們不要劇本,只要真相。可等來的卻是直播、嘴硬、舉報、除名……一出出荒誕劇輪番上演。有人調(diào)侃:“這瓜比連續(xù)劇還上頭,更新比工資還準時。”
最扎心的一句話,來自一位北京高校教授的致命一擊:“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會把這篇論文評為合格?!?/p>
這話像一把刀,插在學術尊嚴的胸口。它不只是在質(zhì)疑楊某媛的論文,更是在質(zhì)問:為什么這樣的論文能通過?是誰在放水?又是誰在事后選擇裝睡?
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而是一場制度耐力與輿論耐心的拉鋸戰(zhàn)。楊某媛每說一次“狀態(tài)很好”,公眾的火氣就漲一分;武大每多沉默一天,信任的堤壩就塌一寸。
互聯(lián)網(wǎng)的記憶是無情的。今天你輕描淡寫一句“Fine”,明天可能就是十年洗不掉的標簽。想想看,未來她的簡歷上寫著“武漢大學碩士”,可人們想起的,卻是敗訴、爭議、輿論風暴和一句傲慢的“狀態(tài)很好”。這學位,鍍的是金,還是灰?
而武大若繼續(xù)裝聾作啞,遲早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指控,而是千萬人對“公平”二字的懷疑。當公眾開始用放大鏡,看每一所高校的保研名單時,誰還能睡得安穩(wěn)?
所以,別再玩“狀態(tài)很好”這套了。公眾要的不是你的表情管理,而是真相和擔當。你可以心態(tài)強,但強不過程序正義;學??梢猿聊?,但沉默不等于無懈可擊。
這場戲,該落幕了。再演下去,傷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名譽,而是一整個教育體系的公信力。
畢竟,互聯(lián)網(wǎng)會記住的,從來不是誰贏了官司,而是誰,說了真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