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國想晉國
曲潤海
一九九零年,我出了娘子關,成了京芝麻。離開了自己的窩窟,卻有了周游列國的機會。在外面看了不少好戲,當然還是看山西的多一些。不少山西戲是在北京看的,又是與外省的戲相擁擠著看的。只是到我出了局,出了院以后,才回山西看得多起來。這樣,就有了一些比較,所以題目就叫做:周游列國想晉國。
一、劇本與劇作家
到北京二十五年來看山西的戲有多少,沒有統(tǒng)計,還記得的,尤其是記得劇本和劇作家的有:《油燈燈開花》《清風亭》《巴爾思御史》《大腳皇后》《走西口》《知音》《紫袍記》《立秋》《孔繁森》《丁果仙》《傅山進京》《上馬街》《龍興晉陽》《黃河管子聲》《香火》《野史亭》《救孤壯歌》《玉璽恨》《琴笳賦》《風流父子》《紅肚兜》《醋工歌》《石角凹》《土炕上的女人》《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父親》《雷雨》《關公與貂蟬》《山村母親》《青絲恨》《嗩吶淚》《酸棗樹甜棗樹》《山妹子》《趙樹理》《千秋長平》《西溝女兒》《血箭》《一撇一捺》。我的劇本立在舞臺上的有:《金谷園》《蝴蝶杯》《劉胡蘭》(合作)、《二進宮》。
為什么我還記得這些戲?因為大都參加過座談討論,發(fā)過言,留下了痕跡,看了戲或者過年給他們寫過夠不上打油詩的“打白條”詩句和短信詩句。1990年以來,留下的文稿或發(fā)言記錄200余篇(片)。打白條詩句和短信詩句約2000首(件),其中有關戲劇和戲劇人的約850首(件),因此翻一翻,還能想起一些。
記得以上這些劇本,出自以下這些劇作家之手:華而實、梁波、張曉亞、姚寶瑄、馬連倫、周長賦、鄭懷興、趙愛斌、馬彬、曹涌波、俞立華、李文德、陳川亮、衛(wèi)和平、戴英祿、鄒憶青、靳佩榮、霍鎖昌、梁鎮(zhèn)川、張喜明、紀丁、小上、雷志華、呂永安、王輝、賈璐、魏強、郭啟農、張寶祥、張華、葛萊寶,加上我共32人。當然還有想不起來的。
二、分析與思考
這些劇作家,本省的21人,外面請來的7人,山西籍報效家鄉(xiāng)的4人。
他們創(chuàng)作的這些戲,除幾部立在舞臺上不久,或出自民間劇團以在基層演出為主,沒有出過省,多數走出了娘子關,過了黃河,產生了較好的效應。或獲得文華大獎、文華劇目獎,或進入國家級精品工程、保留劇目名錄,或參加了中國京劇節(jié)、中國戲劇節(jié),或推出了梅花獎演員。
這些劇作中獲得文華大獎、文華劇目獎的12部,其中9部出自本省的劇作家,1部是外請的,2部是給家鄉(xiāng)報效的。說明本省的劇作家還有能行的。不過新近出來的幾部作品,還沒有來得及參加文華獎、梅花獎的評選,希望頗大。
請進來的劇作家,都是各省有實力有成就有影響的大腕兒人物,或者出類拔萃的新銳。從他們出手的作品,一般都看好,這正應著“外來和尚好念經”這句話。這已經是當代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外請來的劇作家,一般都比較謹慎,他們認真研讀資料,盡可能采訪體驗,熟悉演員,與“住持和尚”共同念經,切磋琢磨,立好主腦,找好角度,把握好尺寸,成功的系數大。這表明外請劇作家來創(chuàng)作,行。
但是也有的劇團不是這樣請劇作家來下一番笨功夫,而是從外面劇作家或者導演手上買現(xiàn)成本子,卻往往不對路,不成功,甚至搞成廢品。
在外面的山西籍劇作家為家鄉(xiāng)報效,也容易成功,這也為這些年的一些作品驗證了。常常聽到有人慨嘆,春秋時期是楚才晉用,現(xiàn)在是晉才外流。其實春秋時期晉國當盟主的時候,一些在楚國控制下的小國的人才歸并到了晉國,就是晉才了。今天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人才流動是正?,F(xiàn)象。晉才可以外流,也可以回歸報效。出去的人不都是叛徒,有幾個人敗壞家鄉(xiāng)?因此,適當地召喚一些晉才回來報效,省錢省力,何樂而不為!
當然,山西的戲劇創(chuàng)作,還是要首先立足本土,盡量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人才。但我們的創(chuàng)作人才,就編劇而論,與外面當紅的編劇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不說幾個大市,舉幾個省看看:
福建:鄭懷興、周長賦、王仁杰、陳道貴;河南:陳涌泉、楊林、賈璐;陜西:陳彥;河北:孫德民;山東:劉桂成;江蘇:陳明、陸倫章;湖南:盛和煜;江西:姜朝皋;四川:徐棻;浙江:余青峰
這里面,余青峰最小,一多半也已退休。徐棻最大,已經八十出頭了,依然不斷有好本子。我們與他們可以相比的編劇,恐怕不好說是誰。
更危險的是,現(xiàn)在我們的編劇隊伍結構,嚴重失衡了。
上面舉的21人,已經去世4人,去世時年齡并不高,有的竟是早逝?,F(xiàn)在尚在職的2人,年輕人只有張華一人。退休14人,有的現(xiàn)在剛剛六十出頭,女同志還不到六十。
這種情況提示:要立足本土抓創(chuàng)作,首先還是要用好、用住身體尚好的退休不久的劇作家。實際上對劇作家來說,與運動員、演員不同,六十歲左右正好是高峰期,又沒有行政雜務煩擾,家務也不多了,只要不厭倦生活,只要熱情還在,就是創(chuàng)作的最好時期。千萬不要以為,人一過六十就沒水平了,就沒有用了。梁波退下來以后寫了一些劇本,而且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明顯的變化,《巴爾思御史》絕不同于以往的忠奸斗爭戲。外面退休了的劇作家如此,省內退休了的劇作家未必都一成不變,一無用處。
三、劇本與劇目
劇本與劇目不是一個概念,劇本是文學。只有經過二度創(chuàng)作,完整地立在舞臺上,才能稱作劇目。
二度創(chuàng)作,導演是總體設計者指揮者節(jié)制者;音樂是劇種劇目特色把握者,解決聽覺問題;舞美是舞臺視覺的導引者,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景,服飾;演員是最后的綜合體現(xiàn)者,只有看到演員靈動的表演、演唱,才能使觀眾受到感染,領略到編劇導演要說什么。從一度到二度,五魁缺一不可。
現(xiàn)在,導演更是“外來和尚好念經”。一個節(jié)上一個導演導幾部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不是導演要包辦,而是導演奇缺。造成這種怪現(xiàn)象,責任在從上到下的文化領導者,沒有在培養(yǎng)導演上下過功夫,只是做了一些推介工作。越推介越包辦,也就把一些有成就的導演累死了。我就曾經是這樣的京芝麻。
當然也有的導演自我膨脹起來,搞他的系列,把編劇置于他的手下,頤指氣使,叫怎么寫怎么改都得按他的來,他要“頂層設計”。這就本末倒置了。須知,一部戲劇作品好比一座高塔,不論上部磚木結構部分設計得多么好,如果底層基礎沒有打好,上面遲早要倒掉。劇本是劇目這座高塔的底座,雖然看不出綺麗與輝煌,卻是最要緊的硬件。
導演、音樂、舞美、演員以及領導者,都要養(yǎng)成尊重劇作家的品德與習慣。
四、保護與培養(yǎng)
國家公布了幾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確認了傳承人。傳承人中老一輩的如程玉英、王秀蘭、喬玉仙,沒有幾個了。次老的如王愛愛、田桂蘭、馬玉樓、冀萍、郭彩萍、武忠等,也大都進入古稀之年了。
對老傳承人要保護,說起來容易。那么對退休了的編劇等創(chuàng)作人員要不要保護呢?我以為也應該像保護傳承人那樣保護編劇、導演、戲曲音樂家、琴師、鼓師、衣箱師傅。這恐怕說起來都不容易,但不容易也得說。連說都不說,用都不用,談何保護。
在保護老藝術家的同時,要下功夫培養(yǎng)年輕的人才,特別是創(chuàng)作人才。我們只有一個協(xié)助父親寫本子的張華,繁榮山西戲劇豈不是一句空話?
培養(yǎng)青年編劇,要有組織有計劃,也要培養(yǎng)一個群體,只有在群體中切磋琢磨,競爭,習染,才可能出類拔萃。在大學畢業(yè)生中,選一些熱心創(chuàng)作可塑性強的青年,送到中戲、國戲去進修,絕不會都修成嶗山道士。另一種辦法是在職培訓,召集一些青年創(chuàng)作者,帶著劇本或素材,集中起來“七嘴八舌”,出點子,壯膽子,出成果也可能快些。
總之,培養(yǎng)青年創(chuàng)作人才要下功夫,下血本,要勞些民,傷點財。只埋怨或空喊,是無濟于事的。
在培養(yǎng)青年創(chuàng)作人才上,要有文化自覺自信。文化自覺的原創(chuàng)者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是從哪里來的,有什么特點,要發(fā)展到那里去,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擔負什么責任,從而堅定自己的信心。我們現(xiàn)在恰好是缺了自知之明,不明確自己的文化責任是什么,也就缺失了文化自信。
五、研究與推介
最近,我參加了“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陳涌泉的推介研討會。這個工程旨在通過推介各藝術門類的領軍人物,總結傳播他們的藝術成就,激勵文化藝術工作者百尺高桿再上層樓,引領河南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健康成長。陳涌泉是河南劇作家群里有成就的劇作家之一。他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敬畏名著精心改編,在河南戲派中變異出他的個性。他的代表作有:《阿Q與孔乙己》《程嬰救孤》《朱安女士》《天網》《兩狼山上》《王屋山的女人》等。他幾次獲得文華劇作獎、曹禺劇本獎。
參加了這個研討會,我也聯(lián)想到我們山西,能不能也對自己的劇作家進行一番研究推介?山西現(xiàn)在雖然沒有像福建、河南那樣的劇作家群,但可以研究的還是有幾位。已經不在世的不說,健在的、還在省內的,如張寶祥、張曉亞、馬彬、姚寶瑄等,也還是有話可說的,不妨也說一說,推介推介。
《戲友》恢復了,這塊戲劇藝術家的園地,需要重新蒔弄、種植、澆灌、養(yǎng)護。而研究推介山西的乃至省外的戲劇藝術家,對山西的戲劇創(chuàng)作,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2014年12月24日于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