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軍一架戰(zhàn)機突然殺進愛沙尼亞領空,北約戰(zhàn)機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鎖定,但遲遲不敢按下開火按鈕,這是為何?
據(jù)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道,當?shù)貢r間下午三點左右,愛沙尼亞空管雷達突然捕捉到三架高速接近的光點——型號被迅速識別為俄制米格-31。它們從俄羅斯西北的卡累利亞半島起飛,按照常規(guī)航線應當飛往加里寧格勒,但軌跡在芬蘭灣中段微微偏折,最終在瓦因德盧島附近盤旋。
愛沙尼亞空軍當值指揮官立刻啟動北約的快速反應程序,駐扎在愛沙尼亞的意大利空軍兩架F-35戰(zhàn)斗機接到命令后,僅七分鐘便升空,飛行員在無線電中匯報:“目標關閉應答器,高度一萬米,速度略低于音速?!边@意味著米格-31并未開啟用于民用識別的信號,應對難度驟增。
當F-35鎖定俄軍機的那一刻,空中局勢就一觸即發(fā)了,盡管北約規(guī)定,在未經(jīng)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開火,但長達十二分鐘的伴飛足以讓任何飛行員神經(jīng)繃緊,俄機最終并未做出任何挑釁動作,只是保持高度與航速沿既定方向飛行,最終離開愛沙尼亞上空。
雖然沒有一發(fā)子彈射出,這12分鐘足以讓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重新感受到冷戰(zhàn)式的壓迫,對于僅有130萬人口、國土狹長的愛沙尼亞來說,這顯然是一場“噩夢”。
但這場對峙之所以引發(fā)軒然大波,并不僅僅因為戰(zhàn)機接近北約成員國領空,更在于雙方對“是否侵犯領空”存在截然不同的說法,俄方堅持其航線合法、未越界,且全程遵守國際飛行規(guī)則,愛沙尼亞則稱俄軍關閉應答器,在領空停留長達12分鐘。
雙方說法不一
所以在事件結束后不到兩小時,愛沙尼亞外交部便正式致函北約總部,請求啟動《北約條約》第四條款。這個程序并不等同于著名的“第五條集體防御”,它的核心是“磋商”:當任何成員國認為自己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受到威脅時,可以要求全體盟友召開緊急會議。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這已經(jīng)是北約第二次啟動第四條款,此前波蘭和羅馬尼亞都曾因俄羅斯無人機越境提出同樣請求,連續(xù)三次觸發(fā),顯示東歐多國安全感持續(xù)下降,也傳遞出北約內部的一致信息:即便不直接升級軍事行動,也要用集體回應彰顯團結。
北約總部的聲明措辭謹慎,沒有宣布任何軍事反制,但軍事專家指出,頻繁啟動第四條款本身就是政治姿態(tài)——一種以“程序化”方式警示俄羅斯:成員國的安全訴求會得到聯(lián)盟的重視和集體討論。
這起空中摩擦不僅驚動北約,也立即在歐盟內部引發(fā)連鎖反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事件公布數(shù)小時后便呼吁成員國批準新一輪對俄制裁,強調“不能讓挑釁得逞”。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這位前愛沙尼亞總理語氣更為直接,要求歐盟動用資金和技術,幫助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加強防空與雷達體系。
然而,歐盟內部的態(tài)度并非鐵板一塊,德國、法國等西歐大國對加碼制裁始終持謹慎立場,擔心進一步損害能源供應和經(jīng)濟復蘇,私下里,一些歐洲外交官承認,北約與歐盟在表態(tài)上雖然一致,但在實際行動和預算投入上依舊存在分歧。
不僅如此,特朗普在聽取國家安全團隊簡報后表示,“不喜歡這樣”,并提醒這可能帶來“大麻煩”。白宮知情人士分析,這一表態(tài)反映出特朗普一貫的平衡策略:既要維持對盟友的安全承諾,又希望保留與俄羅斯談判的余地。
在特朗普看來,過度升級的歐洲緊張局勢不利于他對俄政策的靈活運作,過去幾年,他多次要求歐洲國家增加軍費,以減輕美國的防務負擔,同時也強調與莫斯科保持溝通的必要性,若波羅的海事件被不斷升級,美國或將被迫采取更強硬的軍事立場,這顯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