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漢大學又上熱搜了,不是因為櫻花開了,而是因為“雙標”開花了。
一邊是兩年前被誤處分的學生終于沉冤昭雪,學校發(fā)通報、認錯誤、追責任,姿態(tài)端正得像教科書里的“正義回歸”;可還沒等大家鼓完掌,另一邊又爆出:
一位碩士論文被扒出一百多處錯誤——錯別字連篇、數據張冠李戴、引用東拼西湊,堪稱“學術事故現場”,結果學校大手一揮:沒學術不端,學位照發(fā)!
好家伙,這操作,比火鍋店“鴛鴦鍋”還雙標:一邊清湯寡水講原則,一邊紅油翻滾放辣條。
先說那位被冤的肖同學,兩年維權,終于等來一紙“撤銷處分”。這本該是基本操作,結果因為“終于做了正確的事”,反而成了“感動校園”年度事件。
可問題是,正義遲到兩年,人家的青春、機會、心理壓力誰來補?這哪是“遲到的正義”,分明是“慢動作播放”的補救。
更魔幻的是楊景媛這篇論文。一百多處錯誤是什么概念?相當于你寫篇作文,每三句話就有一個錯字,還把《滕王閣序》抄成《滕王飯店》,把李白說成是武漢大學校友——這要是交到高中語文老師手里,早就讓你重寫十遍了。
可在武大某些“專家組”眼里,這不叫問題,叫“風格獨特”;不叫漏洞百出,叫“未達學術不端標準”。
最絕的是那句官方回應:“未要求修改論文?!?/p>
翻譯一下就是:錯了沒關系,我們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學位不是考出來的,是“發(fā)”出來的。
這下可好,苦了那些熬夜改論文、被導師批“參考文獻格式不對”的學生們。他們辛辛苦苦逐字打磨,生怕一個標點惹禍,結果人家通篇“爆雷”還能順利畢業(yè)。這不叫公平,這叫“論文界的彩票中獎”。
你說這是學術?我看是“學術行為藝術”。
楊同學這篇論文,與其說是畢業(yè)成果,不如說是對高校評審機制的一次公開測試——結果證明:只要不抄襲,錯到離譜也不怕,武大給你兜底。
兩件事一比,武大的“規(guī)則”瞬間變成了橡皮筋:拉一拉,能為冤案正名,體現擔當;松一松,能為爛論文開綠燈,體現“包容”。
合著學校的底線,是看熱搜熱度、看輿論壓力、看“上級有沒有說話”?
百年學府,本該是學術的燈塔,現在倒好,快成“遮羞布批發(fā)市場”了。
你查我,我就撤銷處分;你不查,我就維持學位。反正怎么都能解釋:錯,有錯的道理;冤,有冤的說法。
網友調侃得妙:“以后武大畢業(yè)證得附贈說明書——本學位含水量較高,使用時請自帶濾水器?!?/p>
更諷刺的是,這種“低標準放行”傷害的不只是學術尊嚴,更是千千萬萬認真讀書的學生。當努力不再被獎勵,敷衍反而被默許,誰還愿意熬夜改論文?誰還信“知識改變命運”?
大家只會默默記?。?strong>在武大,寫得越爛,越可能過關。
武大啊,學位不是人情,也不是維穩(wěn)工具。你可以為過去的錯誤道歉,但別用另一個錯誤來“平衡”輿論。撤銷處分是糾錯,不是加分項;放過一篇問題論文,也不是“寬容”,是失職。
真想挽回口碑?別老開會、發(fā)通報、搞“專家組評審”這一套形式主義。干脆上個AI查重系統,讓它冷冰冰地告訴你:這篇論文,格式錯、引用亂、邏輯崩——不合格,重寫。
AI不會看人下菜碟,也不會考慮“影響”“穩(wěn)定”“歷史遺留問題”。它只認規(guī)則。而規(guī)則,才該是大學的底線。
否則,以后校友聚會,別人問:“你是哪畢業(yè)的?”
你只能苦笑:“武大。”
對方一聽:“哦——武大風格,懂了。”一句話,全劇終。
武漢大學,請記?。耗愕拿植皇恰拔浯罄伞?,也不是“武大夢”,而是“武漢大學”。
四個字,千斤重。別讓一篇“屎論文”,把百年招牌涮成了“涮鍋底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