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推窗,白霜已爬上草尖,院里的桂花香裹著涼意鉆進衣領。農歷九月中,寒露節(jié)氣悄然而至?!对铝钇呤蚣狻酚休d:"寒露,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北方層林盡染,南方晚稻垂頭,天地間陽氣沉潛,陰氣漸盛。俗諺道"寒露腳不露",這聲叮嚀里藏著千年養(yǎng)生智慧。
- 一、寒露三候里的養(yǎng)生天機
鴻雁來賓:最后一批大雁南飛,禽鳥先知寒。此時人體腠理漸閉,當添衣護頸背,尤需護住大椎穴(第七頸椎下),古稱"諸陽之會"。
雀入大水為蛤:雀鳥隱跡,蛤蜊現(xiàn)身海邊。對應人體陽氣內收,《遵生八箋》建議此時"早臥以避寒涼"。
菊有黃華:野菊凌寒而開。菊花性微寒,正應秋金肅殺之氣,杭白菊配枸杞代茶飲,是江南老人秋日的暖手盞。
- 二、養(yǎng)生三忌:避寒燥之傷
1. 忌赤腳貪涼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民諺流傳千年。足底涌泉穴乃腎經要道,寒從腳生易傷腎陽。蘇州繡娘寒露必換夾棉鞋墊,內縫艾草溫經散寒。
2. 忌晨起沐風
卯時涼氣最利如刀?!独侠虾阊浴份d:"秋晨風冷,開窗換氣宜待日出。"晨練老人宜備薄棉圍脖,護住后頸風池、風府二穴。
3. 忌辛燥傷陰
辣椒、生姜等辛散之物此時當減量。清代名醫(y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警示:"秋燥如刀,辛辣尤添燥氣。"若覺菜蔬無味,可用昆布、蝦皮吊鮮。
- 三、養(yǎng)生三宜:潤燥養(yǎng)陰氣
飲食:滋陰潤燥巧搭配
南方潤肺湯:嶺南"海底椰雪梨煲老鴨",取海南海底椰三片,秋梨留皮去核,文火燉兩時辰,湯清味甘不膩喉。
北方暖身粥:晉中"五仁油茶"用核桃、松子、芝麻、花生、瓜子碾粉,沸水沖作糊,晨起飲罷通體暖。
江浙古法:新收白果文火煨熟,《本草綱目》載其"熟食溫肺益氣",每日七粒恰如其分。
起居:早臥晚起待日光
辰時(7-9點)起身最佳,推窗先飲溫水半盞;酉時(17-19點)日落閉戶,可用艾草煮水沐足。南京老人至今沿襲"寒露曬背"習俗,擇午時曬一刻鐘,暖意透脊梁。
療養(yǎng):借天時固根本
此時艾灸關元、腎俞穴,尤宜腰膝酸冷者;拔罐當避風寒,肩頸不適可取大椎、肩井二穴。浙南山民采野菊制枕芯,菊香伴眠清頭目。
- 四、古俗今用:民俗里的養(yǎng)生經
登高采菊:重陽近在寒露后,登高不僅舒肺氣,采回的黃菊曬干可制枕?;罩菝裰V"九月菊花枕,冬夜不頭痛"。
釀菊花酒:紹興人家采初綻杭白菊,配糯米、酒曲密封。來年開壇時,酒色金黃,《本草衍義》稱其"平肝明目"。
吃芝麻糕:北方面點鋪寒露必制黑芝麻糕。新收芝麻九蒸九曬,暗合《飲膳正要》"秋宜食麻"之訓,齒頰留香兼潤腸。
- 養(yǎng)生迷思辨正
"秋凍"非人人宜:老幼及陽虛者寒露后需添衣,薄羽絨背心護胸背最妥帖。
"貼秋膘"需擇物:鴨肉、鯽魚平補不膩,肥羊重油反生痰濕。
"秋瓜"未必壞肚:南瓜、冬瓜此時燉煮,反成潤燥佳品,唯西瓜當忌。
暮色染紅柿葉時,灶上煨著的山藥粥正咕嘟冒泡。想起白居易"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的詩句。寒露養(yǎng)生之要,不在珍饈補劑,而在晨起護住的一雙腳,午間曬暖的一段脊,夜里煨熱的一碗粥。這般順應天時的從容,恰似山間野菊——不爭春夏芳華,靜守屬于自己的清秋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