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卡片 關(guān)注脆皮,加★ 星標★
作者丨深海
來源 |中學生聽書
餐廳一幕感動無數(shù)人: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重慶一家普通餐廳里,發(fā)生了一個感動全網(wǎng)的故事。
一個男孩在吃飯時,偶然抬頭看到鄰座一位陌生女士的側(cè)臉,像極了他已去世的母親。
男孩愣了許久,小手緊緊攥著衣角,最終還是鼓起勇氣,慢慢走到女子身邊。
他的聲音有些顫抖地說:
“阿姨,您特別像我的媽媽......我媽媽去世了,我能抱您一下嗎?”
女士愣了一下,隨即張開雙臂,給了男孩一個溫暖的擁抱。
這個瞬間,被餐廳其他顧客拍下并上傳網(wǎng)絡,迅速引發(fā)數(shù)百萬網(wǎng)友的共鳴。
有人留言說:
“孩子的愛太純粹了,純粹到讓人想哭。”
也有人感慨:
“我們總認為是父母在守護孩子,卻忘了孩子才是用整個生命在愛著我們”。
男孩那句小心翼翼的請求,那個充滿渴望又害怕被拒絕的眼神,觸動了每個人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
我們無法得知男孩經(jīng)歷了怎樣的失去,但可以想象,母親在他心中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位置。
以至于在人群中看到相似的背影,都會讓他想起生命中最愛的那個人。
孩子對父母的愛,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深沉。
他們或許不善于表達,但那份依賴與眷戀,早已融入血脈,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個視頻。
視頻中的女孩,是身患白血病、年僅9歲的李欣怡,為了給她治病,父母幾乎掏盡了半輩子的積蓄,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心疼父母的欣怡,多次勸爸媽放棄治療,甚至還趁媽媽不在,偷偷錄下了讓人心碎的“遺言”:
“媽媽,如果我治不好的話,你就再要一個孩子吧!如果生的是女兒,那就是我回來找你了。我只要你做我的媽媽,你一定要記得,不要把我忘了。”
這番話,讓我眼眶驟然發(fā)熱。
她還是個孩子,即便自己正承受著莫大的苦痛,心里最放不下的,卻是媽媽會不會太難過。
孩子對我們的愛,和我們給他們的一樣毫無保留,甚至更加純粹和堅定。
就像重慶餐廳里的那個男孩,即使媽媽已經(jīng)不在了,他對媽媽的愛也從未減少,反而化作了心底最珍貴的回憶,支撐著他勇敢地面對生活。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這份愛。
有些父母會因為工作忙碌,錯過孩子的家長會;會因為生活壓力大,對孩子的哭鬧失去耐心;會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卻忘了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孩子從不會因為父母的忙碌或疏忽,減少對父母的愛。
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裝下父母;他們的愛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父母的一切不完美。
為人父母,我們總以為自己在為孩子傾其所有,總以為他們年幼無知。殊不知,這一切他們都默默看在眼里,深深記在心上。
我們的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愛我們。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yǎng)
很喜歡作家劉娜寫的一段話:
“我給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卻不斷給我奇跡:關(guān)于家,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善,關(guān)于成長,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真情。 他來自我的身體,卻豐富著我的生命; 他稱呼我為媽媽,卻糾正著我的航行;他是我的孩子,也是我最好的老師?!?/blockquote>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從來不是單向付出,而是彼此成全,相互滋養(yǎng)的過程。
我們守護幼苗茁壯,他們照亮我們內(nèi)心的角落,在愛的旅程中,彼此陪伴,彼此成就,共同走向圓滿。
自閉癥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中,父親蔡昭偉和他的兒子蔡杰的故事,在無數(shù)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蔡杰一歲半時被確診為重度自閉癥,難受過后,蔡昭偉選擇直面現(xiàn)實,他辭去工作,成為兒子的“私人教練”。
蔡杰四歲才開始說話,發(fā)音模糊,蔡昭便教他吹泡泡來控制口腔肌肉,陪他一遍遍朗讀故事,努力提升他的語言能力,同時還扛著他一次次練習獨輪車,培養(yǎng)他的運動能力。
沒想到學業(yè)成績永遠最后一名的蔡杰,在運動領(lǐng)域大放異彩,經(jīng)過不斷練習,他憑借運動特長獲得諸多表演和比賽機會,甚至一舉拿下了特奧會金牌。
從蔡杰出生,蔡昭偉就記錄他的成長點滴,這些記錄后來整理成三本書,他還走上講臺,通過演講,致力于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癥,幫助了成千上萬個特殊家庭。
不少人感慨蔡昭偉的無私,他卻說:
“其實擔任全職爸爸的這些年,不只是我在教育蔡杰,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影響他,他也影響我,我是因為孩子改變了我?!?/blockquote>蔡昭偉曾無數(shù)次被蔡杰燦爛的笑容治愈,也在陪伴中不斷反思,努力提升自己。
在陪伴蔡杰的十幾年里,蔡昭偉幫助蔡杰從一個 “外星人”變成“可以一起相處的地球人”。
而蔡昭偉也在這個過程中,修煉了心性,找到了人生新的價值和使命,從一個曾經(jīng)絕望的父親,被兒子治愈并成長為給予他人希望的導師。
聽到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是天使,他們看到你的困境,才到凡間來幫助你的。父母與孩子的相遇,其實是孩子作為生命的引路人,讓父母在陪伴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現(xiàn)一場關(guān)于自我的覺悟與新生。
孩子的陪伴,讓你安心;孩子的提問,促使你反思;孩子的成長,帶動你進步;孩子的愛,讓你變得堅強。
愿我們都能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學會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
是讓孩子敢愛、敢表達、敢相信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說: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萬分疼惜的珍寶?!?/blockquote>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他們的愛,常常藏在笨拙的言語、突然的擁抱中。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接住這份愛,讓它流動、生長。
一起學習以下3點建議,賦能孩子愛的勇氣、表達的底氣與相信的信念,也讓愛在親子之間流動滋養(yǎng)。
(1)家長要“會陪伴”,營造安全感,讓孩子敢愛
作家蘇珊·施蒂費爾曼曾說:“一切的親子關(guān)系都始于陪伴?!?/p>
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認識世界,我們的陪伴,就是他們最初、也是最權(quán)威的信息源。
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陪伴所給予孩子的安全感,會成為他們一生愛的底色。
不妨在晚飯后或是睡覺前,抽出時間留給孩子,陪孩子散散步、談談心,或是看書、玩游戲、做手工。
真正的陪伴,不在于時長,而在于那一刻你是否真正在場,看著他的眼睛,聽他說那些或許不重要但你很在意的事。
正是這些瞬間,讓孩子相信:我被深深愛著,所以我也可以好好愛人。
(2)家長要“會尊重”,構(gòu)建平等關(guān)系,讓孩子敢表達
李玫瑾教授說過: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是平等,第二是商量。
而所謂尊重孩子,并非止于不打不罵,而在于當親子觀點交鋒時,父母能否俯身,真誠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因為我們?nèi)绾巫鹬?,孩子就如何回應?/p>
當我們用耐心取代打斷,用商量取代命令,用理解取代批判,孩子便會放下顧慮,勇敢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情緒和觀點。
這不是放任,而是賦能,我們賦予他們自信地表達自我、勇敢探索世界的底氣。
唯有在這樣的安全感中,他的思維才能真正自由生長,他的表達也能落地生根。
這份尊重,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深沉的愛,和最好的成長禮物。
(3)家長要“成為榜樣”,做好言傳身教,讓孩子敢相信
身邊有個朋友,是個雷厲風行的職場女性,事業(yè)正值巔峰,但面對女兒即將中考的關(guān)鍵期,她思慮再三,決定辭職回歸家庭,照顧孩子起居。
沒想到女兒得知后,她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女兒說:
“媽媽,我不用你天天陪著我寫作業(yè),不想你因為我委屈了自己,我想讓你一直做那個有干勁兒的媽媽,你做自己,就是我最大的榜樣?!?/blockquote>這番話如醍醐灌頂。她忽然明白:
真正讓孩子敢于相信的,不是完美無缺的父母,而是始終在變得更好的你。
你認真工作的樣子、你溫柔待人的瞬間、你跌倒又爬起的勇氣……都在默默告訴孩子:努力有價值,未來有光,他也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言傳身教的終極意義,就是讓孩子因為相信你,而更相信未來。
曾看過一句話:孩子7歲前,家是全部;上小學時,家是夜晚;上中學時,家是周末;上大學時,家是寒暑假;工作以后,家是春節(jié)。
父母的陪伴,是有期限的,趁歲月尚早,趁孩子依然在側(cè),請珍惜每一個能夠擁抱的當下。
因為終有一天你會恍然發(fā)覺:不是你陪伴了他一生,而是他完整了你的生命,成為了你此生最珍貴的禮物與念想。
本文作者:深海。本文首發(fā)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國學經(jīng)典誦讀、中小學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歡迎關(guān)注我們。
查看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