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丞相府的銅鐘在公元 228 年春敲響時,諸葛亮握著《出師表》的手微微顫抖。白帝城托孤已過五年,南蠻平定,糧草初積,他終于踏上了北定中原的征途。 可誰也沒料到,這場開局順?biāo)斓谋狈?,最終會以 11 位大將的隕落收場。那些曾隨他出生入死的名字,像流星般劃過蜀漢的天空,只留下滿地遺憾。 一、北伐前夜:微光里的希望
公元 226 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年輕的曹叡繼位。曹魏關(guān)中防線因權(quán)力更迭出現(xiàn)松動,這成了諸葛亮眼中的戰(zhàn)機(jī)。 此時的蜀漢,剛從夷陵之戰(zhàn)的重創(chuàng)中緩過勁來。諸葛亮用五年時間修復(fù)水利,提拔蔣琬、費祎等新秀,又親率大軍平定南中,從南蠻獲取了耕牛與兵源。 227 年冬,諸葛亮率十萬大軍進(jìn)駐漢中。他任命魏延為丞相府司馬,讓這位熟悉漢中地形的猛將統(tǒng)籌軍務(wù)。戰(zhàn)略部署周密得近乎完美:趙云、鄧芝率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縣牽制曹真主力;自己親率主力取祁山大道,直插隴右。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出師表》里的期許,似乎即將實現(xiàn)。 二、初戰(zhàn)告捷:隴右的短暫曙光 北伐軍剛?cè)腚]西,就掀起了連鎖反應(yīng)。天水太守馬遵聽聞蜀軍來襲,嚇得棄城逃往上邽,只留冀城孤軍奮戰(zhàn)。 城門很快被百姓打開,蜀軍不費一兵一卒進(jìn)駐冀城。在這里,諸葛亮見到了年僅二十七歲的姜維,驚嘆其才 “過馬良遠(yuǎn)矣”,力排眾議將其納入麾下。這成了北伐初期最耀眼的收獲。 南安、安定二郡見天水歸降,也相繼開城。短短一月,隴右五郡已有三郡落入蜀漢手中。消息傳到洛陽,曹叡急得親自趕赴長安坐鎮(zhèn),派張郃率五萬精兵馳援隴右。 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諸葛亮卻深知關(guān)鍵在街亭。這座城池是隴右糧道咽喉,守住它,才能為收服剩余二郡爭取時間。
三、街亭之失:命運的急轉(zhuǎn)彎 選誰守街亭?諸葛亮最終拍板:馬謖。這個決定,成了北伐失敗的導(dǎo)火索。 馬謖是 “馬氏五?!?之一,自幼熟讀兵書,常與諸葛亮徹夜論兵,被視作心腹。但劉備臨終前曾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卻沒放在心上。 臨行前,他反復(fù)叮囑馬謖沿水源扎營,可到了街亭,馬謖卻執(zhí)意屯兵孤山。副將王平苦勸:“若魏兵斷我水源,我軍必亂!” 馬謖卻笑他 “不懂兵法”。 張郃趕到后,二話不說切斷水源。山上蜀軍無水可飲,不到三日便軍心大亂。張郃趁機(jī)猛攻,蜀軍潰不成軍。馬謖竟拋下部隊,獨自策馬逃亡。 街亭失守的消息傳到祁山,諸葛亮手中的茶杯 “哐當(dāng)” 落地。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四、十一將隕:鮮血寫就的遺憾 街亭一丟,蜀軍后路暴露。曹魏援軍源源不斷涌入隴右,諸葛亮被迫下令撤軍。撤退路上的傷亡與追責(zé),讓 11 位大將永遠(yuǎn)留在了這片土地。 被斬首的三人里,馬謖的結(jié)局最令人唏噓。他逃回漢中后,諸葛亮淚如雨下,最終以 “違令棄軍” 罪將其處斬。一同被斬的,還有馬謖的部將張休、李盛 —— 兩人在街亭潰敗時同樣棄軍而逃。 戰(zhàn)死的七人,每一位都是蜀漢的中堅。閻芝曾任巴西太守,夷陵之戰(zhàn)時曾連夜調(diào)兵補(bǔ)充劉備兵力,是蜀漢的 “兵源支柱”。陽群號稱 “川中刀王”,曾與趙云大戰(zhàn)數(shù)十回合不分勝負(fù),被俘后寧死不降,歸蜀后成了北伐先鋒。 馬玉、丁立、白壽、劉郃、鄧銅五人,雖史書記載簡略,但能與陽群、閻芝并列,可見皆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逗蟪鰩煴怼分兄T葛亮特意提及他們,足見其損失之痛。 最后一位離去的,是五虎上將趙云。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率疑兵在箕谷死死拖住曹真大軍。撤退時他親自斷后,蜀軍雖敗卻未亂。但積勞成疾的他,回到漢中不久便病逝了,臨終前仍喊著 “北伐!北伐!”。 五、慘敗背后:國力的殘酷差距
這場慘敗,遠(yuǎn)不止 “馬謖無能” 那么簡單。蜀漢與曹魏的國力鴻溝,早已注定了悲劇的結(jié)局。 曹魏當(dāng)時有 40 萬大軍,蜀漢僅有 9 萬。諸葛亮北伐能動用的兵力不過 5 萬,還得分兵駐守各地。而曹魏一邊防著東吳,一邊仍能調(diào)出 20 萬大軍應(yīng)對隴右戰(zhàn)事。 街亭之戰(zhàn),張郃帶五萬精兵來襲,馬謖手下僅一萬余人。兵力懸殊下,馬謖想靠 “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奇招取勝,終究是徒勞。 更要命的是后勤。蜀軍翻越秦嶺運糧,損耗極大;曹魏則依托關(guān)中平原,糧草隨到隨補(bǔ)。諸葛亮后來在《后出師表》中坦言:“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不如向時”,道盡了國力不足的無奈。 六、歷史回響:遺憾中的啟示 第一次北伐的慘敗,成了蜀漢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11 位大將的損失,讓本來就人才凋零的蜀漢雪上加霜。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或許諸葛亮確實不擅長臨機(jī)決斷,但他的北伐并非窮兵黷武 —— 若不主動出擊,曹魏遲早會舉兵南下,蜀漢只能坐以待斃。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得更透徹:“街亭之?dāng)?,罪在馬謖,亦罪在亮。” 諸葛亮的錯,在于高估了馬謖,也低估了戰(zhàn)場的殘酷。但他揮淚斬馬謖的決絕,又守住了蜀漢的軍紀(jì)底線。 如今,漢中的武侯祠香火依舊。人們懷念諸葛亮,不僅因為他的忠誠,更因為他在絕境中仍敢亮劍的勇氣。那 11 位無名或有名的大將,雖未見證北伐成功,卻用生命書寫了三國時代最悲壯的一頁。 這場慘敗告訴我們:歷史從不同情 “可惜”,哪怕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一個錯誤的選擇,就能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而那些為理想獻(xiàn)身的人,終究會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