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黃霑,多數(shù)人會想到香港——那個讓他寫下近2000首金曲、與金庸、蔡瀾、倪匡并稱“香港四大才子”的城市。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寫盡江湖俠義與家國情懷的“鬼才”,其實是個地道的“廣州仔”。他8歲前的童年時光,都留在了西關老街的一座老宅里。
尋找黃霑的廣州故居,坐地鐵到長壽路站,再從恒寶廣場出發(fā),穿過寶華路的煙火氣,鉆進十六甫路的窄巷,在這里一片老西關民居,澳門賭王傅老榕的舊居(東四巷16號)旁,東四巷14號就是黃霑的家。別看現(xiàn)在這里是一所安靜的幼兒園,80多年前,這里可是黃霑口中“有幾百畝農(nóng)場、做貿(mào)易生意”的富裕人家住所——他的父親黃國新,憑著“鬼叫你窮頂硬上”的勁頭,從港澳渡輪上“有食無薪”的小伙計,做到管苦力的工頭,最終在西關置地建房,讓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走近這座老宅,最先看到的是門上兩塊顯眼的牌子:一塊是1994年廣州市文化局立的“廣州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部控制待公布)”,另一塊是2012年荔灣區(qū)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這里雖然沒直接寫“黃霑故居”,但足以確實在證明了這棟房子的份量。墻面被裝點著彩色涂鴉,畫著雞公欖、細蓉這些老廣州的記憶符號,和西式風格的建筑主體相映成趣——兩層半的小樓,正面墻體是沉穩(wěn)的灰色,側(cè)面是溫柔的奶白色,木質(zhì)窗戶上還留著當年考究的雕花,中西合璧的設計里,藏著黃家當年的氣派。
很多人不知道,黃霑是父親55歲時,由三太太所生的孩子。他的祖父更曾是清朝武官,與土匪駁火時沖鋒在前,這樣的家族故事,或許也悄悄影響了他后來歌詞里的俠義氣。1949年,8歲的黃霑跟著父母乘渡輪去香港,他后來在采訪里提過,記得父親在船上一直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眼里閃著淚光。這份對故土的牽掛,后來化作了他筆下《我的中國心》里“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深情——1984年張明敏在央視春晚唱這首歌時,不知唱哭了多少游子,也讓更多人記住了黃霑的名字。
到了香港,黃霑一家在深水埗落腳,從“西關少爺”到重新打拼,父親的堅韌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成了他成長里的底色。后來他成為填詞人,寫《滄海一聲笑》的江湖灑脫,寫《男兒當自強》的熱血豪邁,寫《獅子山下》的同舟共濟,字里行間都是中國人的精神氣。有人說他是“鬼才”,因為他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寫歌總能直擊人心;但這份“鬼才”的根,其實早就扎在了廣州西關的老宅里,扎在了童年聽來的家族故事里。
可惜的是,黃霑后來只回過兩次廣州故居,直到2004年去世,都沒來得及帶子女看看祖屋,這成了他的遺憾。好在如今的老宅被好好保護著,變成幼兒園,繼續(xù)陪伴新一代孩子成長。對喜歡黃霑的人來說,要是去不了香港,來廣州西關的這條小巷走走也很好——踩著麻石路,看著老宅的雕花窗,耳邊好像就能響起他寫的歌,仿佛能看見8歲的黃霑在這里奔跑玩耍,從這里出發(fā),最終成為照亮華語樂壇的傳奇。
現(xiàn)在再聽《倩女幽魂》里“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聽《上海灘》里“浪奔浪流”,總會想起廣州西關的那座老宅。原來那些打動人心的旋律與文字,早就藏著一份來自故土的牽掛,藏著一個“廣州仔”對家國、對人生最真摯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