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食品內參原創(chuàng)
作者丨焦逸夢編審丨橘子??????????????????????????????????
從“醬油第一股”到創(chuàng)始人欠債46億;從股票兩次“戴帽”到第一大股東“易主”;如今,公司更是迎來了無實控人、無控股股東的現(xiàn)狀……不禁想問,ST加加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無實控人
近日,ST加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加加”)發(fā)布“關于公司變更為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提示性公告”。其控股股東將由卓越投資變更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由楊振先生、肖賽平女士及楊子江先生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根據(jù)公告,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東方”)占公司總股本的23.42%,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越投資”)占公司總股本的18.79%,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公告內容顯示,前兩大股東擁有公司表決權的股份比例比較接近,其他股東持股比例較為分散,故,截至目前,無任何單一股東能控制公司股東大會,無任何單一股東依其可實際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足以對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
另外,董事方面,2025年9月16日,經公司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司完成第五屆董事會2位非獨立董事、1位獨立董事的補選。補選后本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3人,分別由董事會推薦1人、中國東方推薦2人;獨立董事2人,均為公司董事會推薦。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通過實際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能夠決定公司董事會超過半數(shù)成員選任的股東,無任何單一股東能控制公司董事會。
一家公司無實控人,會對經營產生影響嗎?
ST加加在最近的業(yè)績說明會上回復內參君,“公司處于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狀態(tài)不會導致公司主要業(yè)務結構發(fā)生變化,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不會對公司主營業(yè)務和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不會影響上市公司的人員獨立、財務獨立和資產完整;截至目前未引起公司管理層變動,公司仍具有規(guī)范的法人治理結構?!?/p>
但有觀點認為,ST加加無實控人、無控股股東,對長期的經營狀態(tài)或許不利,后續(xù)控制權或會生變。
國資相助
目前,公司不僅沒有實控人,其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之間也有著較深的羈絆。
ST加加在2012年成功上市后,創(chuàng)始人楊振的工作重心便偏移到了“跨界投資”上來,不料投資接連失利,欠債不斷,每次缺錢就將手伸向ST加加,而每一次欠債都有中國東方出手相助。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由財政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共同發(fā)起設立的中央金融企業(yè),即國資企業(yè)。
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創(chuàng)始人楊振違規(guī)開具票據(jù)、違規(guī)對外擔保,以公司名義為楊振自身債務提供擔保。中國東方于2018年9月代卓越投資向相關債務人進行了清償。
2019年楊振繼續(xù)違規(guī),被司法凍結了銀行賬戶、股權、土地房屋。2019年6月,ST加加通過將其控股股東卓越投資的債權以及違規(guī)擔保和商票的債權轉給東方資產,東方資產再次用34億幫助其化解股權質押的債務危機。
此前,ST加加欲以47億元的價格收購大連遠洋漁業(yè)金槍魚釣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只不過2020年12月,此并購案被官方宣告終止。
2024年3月13日,ST加加發(fā)布公告顯示,卓越投資、楊振一家三口所持STST加加股份全部被司法輪候凍結,合計占ST加加42.29%的股權,并且這些股份司法凍結延至2027年3月5日。
投資接連失敗,楊振以及妻兒變成了老賴,2024年6月,卓越投資及實際控制人楊振、楊子江、肖賽平因其個人債務糾紛被長沙市天心區(q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楊振被多個法院列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執(zhí)行總金額高達46.38億元。
或許為了再次幫楊振家族解困,也或許是綁得太深,總之,卓越投資與中國東方的“關聯(lián)”還在繼續(xù)。
2024年10月,東方資產天津分公司申請強執(zhí)卓越投資實控人楊振、妻子肖賽平、兒子楊子江持有的加加股票,合計2.7億股。去年年底,中國東方通過司法拍賣以10億元競得2.7億股,占ST加加總股本的23.42%。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賣,僅一方報名參與拍賣,且僅一次出價,中國東方并無競拍對手。
于是,ST加加第一大股東自此“易主”,由卓越投資變成中國東方,但其未謀求絕對控制權。據(jù)統(tǒng)計,中國東方6年來已在ST加加身上花了超過44億。
其中,由于多次違規(guī),ST加加分別于2020年和2024年被兩次“戴帽”。雖有國資入局,但ST加加仍官司纏身。
2023年6月,卓越投資被萬向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向信托”)向法院申請破產審查。兩年后,也就是2025年5月,寧鄉(xiāng)市人民法院受理了該申請,但目前該案件尚未迎來最終定論。也就是說,卓越投資的破產清算事項是否會影響公司的控制權也未可知。
節(jié)節(jié)敗退
曾經風頭無兩的ST加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新股東入局后,ST加加的基本面又是否有所改變?
2020年左右,楊振曾在公開場合反思“企業(yè)上市后發(fā)展緩慢,主要是因為2013年以來我個人投資套進去了,然后惡性循環(huán),不斷地搞投資,沒有聚焦主業(yè),所以錯過了發(fā)展時機,這個我責無旁貸”。
2021至2024年,ST加加連續(xù)四年虧損,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0.81億、-0.80億、-1.91億和 -2.43億。楊振反思后,ST加加仍一頭扎進了四年的累積虧損之中,四年虧損超6億。
新股東入局后,ST加加今年上半年實現(xiàn)了扭虧為盈,雖然,仍呈現(xiàn)出“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7.3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07%;而歸母凈利潤實現(xiàn)835.18萬元,同比增長128.64%,扣非凈利潤為38.55萬元,同比增長101.13%。
上半年其能實現(xiàn)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營業(yè)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營收下降的幅度,采購成本的下降對營收進行了一個抵消甚至微漲。
此外,相關的費用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銷售費用同比下降了7.11%、管理費用同比下降了12.74%,銷售費用下降是因為廣告投入費用減少,從去年同期的2151萬減少到今年上半年的266萬,管理費用下降是因為管理人員減少及訴訟費用減少。
盈利扭虧,但營收仍在同比下降,ST加加的基本面仍在“跌跌不休”。
從產品端來看,僅有兩款產品實現(xiàn)增長,比如植物食用油實現(xiàn)收入1.25億元,同比增長7.96%,其它產品實現(xiàn)營收9197萬元,同比增長13.25%。
而ST加加的拳頭產品“醬油類產品”,上半年實現(xiàn)收入4.26億元,同比下降7.41%,“拖了后腿”。
要知道在ST加加癡迷投資,深陷債務問題的這些年,整個調味品行業(yè)一直在增長。比如,海天味業(yè)的醬油同比增長9.14%。如今,ST加加醬油收入不及海天味業(yè)同期79.4億元營收規(guī)模的5.37%,僅相當于中炬高新13億元醬油收入的32.8%,ST加加“主營業(yè)務”醬油的營收與同行的差距仍在加大。
當然,ST加加也并非沒有努力過。近幾年的業(yè)績說明會上,ST加加反復提及“減鹽”等戰(zhàn)略方向。只是仍抵擋不住其市場份額的丟失。
經銷商數(shù)量方面,ST加加今年上半年的經銷商數(shù)量較2024年末凈減少了170家至1374家,導致其來自經銷模式的收入也同比減少8.02%至6.99億元。去年底該公司在全國還擁有經銷商1544家,而2012年ST加加上市時其經銷商已近1200家。換言之,ST加加的經銷商數(shù)量也快回到了十年前了。
ST加加的財報顯示,其在2012年上市后營收達到16億元,此后數(shù)年,營收都在該水平上下徘徊。2019年、2020年,ST加加營收突破20億元后,又持續(xù)下滑。2024年其年營收只有13億元,甚至比不上2012年剛上市時的營收,曾經醬油大王的行業(yè)地位已一落千丈。
這些年,ST加加也未及時布局線上渠道,今年上半年其線上營收實現(xiàn)0.26億元,同比增長27.48%,但占比仍然過小。
因過度依賴傳統(tǒng)經銷商,但又沒有繼續(xù)擴展經銷商網絡,ST加加的產品和其業(yè)績一樣正在“隱入塵?!?。自2019年到2025年上半年的業(yè)績交流會上,就不斷有投資者提問,為什么自己所在地的大型商超擠滿了海天等其他品牌的醬油產品,就是很難看到ST加加的產品。
而ST加加已有的經銷商體系也頗為混亂,此前內參君曾報道過,一位華中地區(qū)醬油經銷商控訴ST加加,33萬元市場費用無人報銷、承諾返利腰斬,外地貨橫行無阻……
或許正如楊振在公開場合所言“我讓加加錯失了黃金十年”,不論是真錯過還是假錯過,就如今的局面,公司要想要“翻身”,確實不太容易了。至于無實控人的公司“前景”,只能且行且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