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裝劇,大家肯定能想到一大堆,唐朝的宮廷秘聞、宋朝的市井生活、明朝的權斗陰謀、清朝的帝王傳奇,這些題材拍得是層出不窮??梢惶岬?a target="_blank" >元朝,就跟進了個死胡同似的,幾乎沒啥正兒八經(jīng)的電視劇敢沾邊。偶爾有那么點元朝元素,也大多是當配角一晃而過,從來不是主角。這事兒不是導演們懶得拍,或者編劇腦子不夠用,關鍵是真有硬杠杠在那兒卡著,拍出來容易出岔子。
先說最現(xiàn)實的門檻,那就是審查關。拍電視劇不是拍著玩的,得過廣電的審,啥內容能播啥不能播,有一套規(guī)矩。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這本身沒啥問題,清朝也是滿族人當家,拍的劇還少嗎?但元朝的麻煩在于它的統(tǒng)治方式太直球了,直接就把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政策上明文規(guī)定,蒙古人高人一等,漢人南人地位最低。
這要是拍進劇里,怎么處理?忽略吧,歷史迷會罵你篡改事實;實打實拍吧,又容易碰上民族團結的紅線,引發(fā)不必要的爭論。舉個例子,2018年有個叫《忽必烈傳奇》的劇組想試水,結果在籌備階段就因為史料爭議和敏感問題被叫停了。編劇圈里的人私下都說,元朝劇的劇本改來改去,比其他朝代多出好幾輪,稍不注意就過不了審。所以,很多導演一看這情況,就干脆繞道走,選唐宋明清那些相對安全的題材。
再來說說觀眾口味這塊。古裝劇要想火,得有讓觀眾看爽的點,比如唐朝的文化高峰,詩詞歌賦到處飛;宋朝的經(jīng)濟發(fā)達,街頭巷尾全是買賣熱鬧勁;明朝的海禁開放,鄭和下西洋那種大場面;清朝的康雍乾三朝,表面上看太平盛世。元朝呢?從頭到尾就是征服史,蒙古軍隊到處打仗,滅南宋、征日本、打安南,戰(zhàn)績是牛,但過程多是屠城和掠奪,史書上記載的那些“屠殺十萬、百姓涂炭”的事兒,太血腥了。
觀眾看劇是圖個樂子,誰想看一幫人天天打打殺殺,還沒啥正面英雄主義?拍宮斗?元朝皇帝平均在位時間短,很多人沒幾年就掛了,斗都斗不起來。拍權謀?政治體系是蒙古貴族的分封制,不像明清那么層層機構,鉤心斗角的戲碼少。拍戰(zhàn)爭?打贏了是征服,打輸了是內亂,沒法包裝成民族自豪感。結果就是,元朝劇缺少代入感,觀眾看不進去,收視率上不去,投資方自然不樂意砸錢。
還有個大問題,是文化底蘊不夠厚實。古裝劇的靈感來源,往往是歷史文獻、詩詞小說啥的。唐有李白杜甫的詩,宋有蘇軾的詞,明清有《紅樓夢》《水滸傳》這些大IP,編劇隨便一翻,就能整出故事框架。元朝在這方面就弱了,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科舉制度廢了好多年,漢族文人地位低,很多人沒法當官,只能窩在家里寫點東西。元曲是出了名,但大多是諷刺時政的,像關漢卿的《竇娥冤》,講的就是底層老百姓的苦日子,真拍成劇,基本就是在黑元朝統(tǒng)治。
觀眾對元曲也不熟,不像唐詩宋詞那么家喻戶曉,接受度低。繪畫方面,元朝有趙孟頫、王蒙這些大家,但畫畫怎么改編成電視劇?靜態(tài)的東西,動不起來。更要命的是,元朝的文化成就好多流失到國外去了,馬可波羅的游記在歐洲火了,伊兒汗國的科學影響中東,金帳汗國的遺產去了俄羅斯,留在中原的漢文化部分少得可憐。史料上,元朝的官方記錄《元史》是明朝人倉促編的,漏洞百出,很多細節(jié)模糊不清。導演想拍,沒可靠的素材可挖,硬著頭皮編吧,又怕被歷史專家噴不嚴謹。
人物塑造這塊,也是個硬傷。古裝劇的核心是人物,得有能讓觀眾愛恨交加的角色。元朝的主要人物,大多是軍事征服者。成吉思汗是傳奇,但他的故事主要在蒙古崛起期,不在中原本土。忽必烈算是個關鍵人物,他統(tǒng)一中原,建了大都,但政策上嚴格執(zhí)行蒙古優(yōu)先,漢人南人受歧視。他吸納了些儒家思想,但本質上還是靠武力維持統(tǒng)治,晚年還搞了幾次失敗的遠征,像侵日兩次,全軍覆沒,安南和爪哇的仗也打得一塌糊涂。后面的皇帝更慘,元朝從忽必烈后,皇帝平均壽命短,政權換手快,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文宗、順帝,一個接一個,很多人沒干幾年就死了。
政治亂象多,貴族間爭斗殘酷,甚至有南坡之變那種直接刺殺皇帝的事。想拍個偉大帝王?難。拍臣子?像伯顏、脫脫這些蒙古貴族,參與過屠城。拍平民?漢人底層日子苦,稅重役繁,起義不斷,但這拍出來不符合主流敘事。相比之下,唐宋明清有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這些開國君主,能正面包裝,元朝的角色太灰暗了,沒法往正面英雄上靠。
市場因素也不能忽略。電視劇是商業(yè)產品,得賺錢。觀眾喜歡啥,投資方就投啥?,F(xiàn)在古裝劇主流是玄幻、穿越、甜寵這些,輕快的調調。元朝的背景太沉重了,征服、壓迫、動蕩,沒法加糖衣。歷史上唯一有點影響的元朝相關劇,是金庸武俠改編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但里面元朝就是反派,郭靖楊過張無忌全在抗元,元朝皇帝和官員被塑造成壞蛋。
這說明啥?元朝只能當背景板,當主角沒人愛看??纯唇甑臒釀。洞竺魍醭?566》講明朝制度,《長安十二時辰》秀唐朝文化,這些都有秩序感和文化深度。元朝缺這些,拍出來票房難保本。數(shù)據(jù)上看,元朝題材的劇幾乎零,偶爾有紀錄片或小品,但電視劇市場空白。導演們不是不想創(chuàng)新,但一算賬,就知道風險太大。
除了這些,社會認知也起作用。中國歷史教育強調漢族王朝的連續(xù)性,元朝被視為外來政權,雖然是正統(tǒng)王朝,但文化認同感弱。學校課本上,元朝一章很快就過,重點在統(tǒng)一和對外擴張,但負面如民族壓迫也提。觀眾對元朝不熟,劇組宣傳起來費勁。相比清朝,元朝時間短,只有97年,影響力沒那么深。蒙古文化元素,如馬奶酒、氈帳,在現(xiàn)代人眼里太陌生,不像清朝的辮子戲那么接地氣。劇組拍元朝,得從頭設計服裝道具,蒙古袍、弓箭、馬匹,這些成本高,還不一定受歡迎。
元朝歷史劇少,不是單純的懶惰或缺創(chuàng)意,而是多重因素疊加:審查嚴、觀眾不買賬、文化薄、人物灰、市場冷、認知弱、經(jīng)濟模式不討喜、政策導向。這些加一塊,拍元朝就跟上刀山似的,導演們想想就頭大。未來也許有變化,如果政策松動或新史料出土,但目前看,這空白還會持續(xù)。說白了,不是不想拍,是真拍不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