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
作為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大會期間
規(guī)模最大的平行論壇,
第二十六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大會
在杭州召開,
約270名代表參加。
鼎湖山作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單位
參加了大會。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是全球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級協作平臺。自1993年成立以來不斷壯大,創(chuàng)始之初有45家成員單位,分布于全國25個?。ㄗ灾螀^(qū)、直轄市);隨著今年14家新成員單位的加入,網絡成員總數達214家,實現全國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全覆蓋。
今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大會主題為“落實人與生物圈戰(zhàn)略行動計劃,探索保護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路徑”,秉持“開放包容、互享互鑒、務實高效、綠色低碳”辦會理念,成為一屆別具特色的盛會。
讓世界聽到鼎湖山的聲音
鼎湖山讓世界“森”呼吸
會議上,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宣告
第二十七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大會
將在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舉辦。
星湖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文龍
作為舉辦地代表致辭。
鼎湖山是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
我國是全球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
最具成效的國家之一。
目前我國共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
數量居亞洲首位。
其中,吉林長白山、廣東鼎湖山、四川臥龍
于1979年作為中國首批成員
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
建于1956年,
1998年被國務院確認為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梁亮 攝
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奇跡
鼎湖山森林覆蓋率約98%,
享有“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之美譽。
近70年來,
這片土地見證了我國生態(tài)保護,
從自發(fā)經驗邁向系統(tǒng)科學的歷程。
這里是物種基因庫也是生命的搖籃,
從陳煥鏞院士奠基,
到全球科學家協作,
鼎湖山成為中國生態(tài)研究的重要基地。
七十年,一代代科研人員
續(xù)寫著鼎湖山的故事!
△鼎湖山。圖源 中科院之聲
△圖源 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006年,
華南植物園在鼎湖山發(fā)現,
存在時間超過400年的成熟森林,
其土壤仍具有較強的碳匯功能,
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
華南植物園由此組織開展了中國科學院“碳專項”森林固碳研究,聯合來自中國科學院、高校、林業(yè)農業(yè)相關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森林、灌叢、草地、農田共14000多個樣地,進行系統(tǒng)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尚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
△鼎湖山通量觀測塔,實時追蹤森林的每一次“呼吸”,精準監(jiān)測立體碳匯變化
素有“生物寶庫”
和“物種基因庫”的美稱
雖然面積僅1155公頃,
鼎湖山卻孕育著1940種野生高等植物,
在鼎湖山,
生命演化出了令人驚嘆的奇跡,
科研人員曾在鼎湖山的瀑布下
發(fā)現全球首個
自花滑動傳粉的高等植物
——黃花大苞姜
中華穿山甲、白鷴等珍稀保護動物
也紛紛在這里安家。
△黃花大苞姜
△中華穿山甲
△梁瑞偉 攝
星湖風景名勝區(qū)
是鑲嵌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版圖上的
一顆璀璨“生態(tài)明珠”,
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核心涵蓋兩大特色片區(qū)。
△鼎湖山。BUSHU 攝
△鼎湖山。謝耀明 攝
除了有承載著重要生態(tài)使命、
科研成果卓著的鼎湖山。
還有素有“人間北斗”之美譽的七星巖,
七座巖山形態(tài)各異、錯落排布,
恰似北斗七星從天穹降落人間,
與肇慶“山湖城江”的宏大城市格局相映成趣。
△七星巖。梁亮 攝
國慶假期快要到了!
小編借用鐘南山院士的話,
向大家發(fā)出誠摯邀請,
“好山水怡情,負離子洗肺”。
熱切期待與各位相聚鼎湖山,
親身體驗每立方厘米12.5萬個
負氧離子的“天然氧吧”,
沉浸式感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 部分資料來源 中科院之聲、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光明網、政知見
◆ 編輯:鄒泳琪
◆ 一審:龍愛文 陳楚
◆ 二審:鄧俊麗
◆ 三審:童益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