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女神”塌房了。
一句“為什么中國會偏好戰(zhàn)爭”,讓憑借《來自星星的你》風靡全亞洲的全智賢,在中國觀眾的心目中徹底隕落。自9月10日開播以來,由她主演的韓劇《暴風圈》因多處涉及中國的爭議性內容,引發(fā)了觀眾的強烈不滿。
品牌切割、口碑崩塌、輿論反噬……一場由劇集蔓延至現(xiàn)實的風暴,不僅重創(chuàng)了全智賢在中國市場經營多年的商業(yè)形象,也將“限韓令”話題再度推至輿論中心。
陷入風暴的《暴風圈》
誰能想到,《暴風圈》最劇烈的風暴,并非來源于劇情,而是現(xiàn)實中的輿論。
作為全智賢暌違多年的復出之作,《暴風圈》以國際政治格局為背景,講述了她飾演的前聯(lián)合國大使徐聞柱,因總統(tǒng)候選人槍殺案意外卷入暗戰(zhàn)漩渦,并尋找真相的故事。
該劇由迪士尼+出品,不僅制作成本高達700億韓元(約合3.6億元人民幣),更匯聚了韓國最頂尖的制作團隊。導演由曾執(zhí)導《文森佐》《眼淚女王》的金希元與《犯罪都市4》的許明行聯(lián)合擔任,編劇則由樸贊郁御用編劇鄭瑞景操刀。
這么大的制作,本來不應該出現(xiàn)什么紕漏。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看似高端的“國際政治”題材,讓制作團隊在處理國際關系時顯得格外輕率。自播出以來,《暴風圈》持續(xù)挑戰(zhàn)中國觀眾的底線,從歪曲事實的臺詞,到刻意丑化的場景,再到文化符號的濫用……種種爭議不斷累積,最終引發(fā)輿論風暴,導致該劇在網絡上遭遇全面抵制。
具體來看,《暴風圈》引發(fā)的核心爭議有三:
首先是臺詞爭議。
劇中,全智賢飾演的徐聞柱在質詢對手時,竟然直接拋出“為什么中國會偏好戰(zhàn)爭”這種帶有明顯引導性的問題。不僅如此,她還進一步聲稱“核彈會落到邊界地區(qū)”,令人大跌眼鏡。這種表述不僅曲解了中國的外交政策,與現(xiàn)實嚴重不符,更有借影視作品含沙射影,公然抹黑中國國家形象之嫌。
其次是場景爭議。
劇中標注為“中國大連”的場景,實際取景自香港一處老舊街區(qū)。制作團隊不僅沒有選擇還原真實城市樣貌,還大量運用暗沉濾鏡,將取景地拍得又臟又亂。這種選擇性地展示落后一面的做法,與大連現(xiàn)代化國際城市的真實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被指刻意抹黑中國城市面貌,暴露出制作團隊的無知與偏見。
最后是文化爭議。
雖然制作經費有700億韓元,但劇組顯然容不下一個中文老師。劇中不僅莫名出現(xiàn)了全智賢用“塑料中文”背誦李白《將進酒》的橋段,反派角色更是頻繁使用蹩腳中文對話。更令人憤慨的是,劇中還出現(xiàn)了帶有黃色五角星圖案的紅地毯,演員坐在上面開會的場景被觀眾解讀為蓄意踐踏國旗的象征,其丑化中國文化,強化“中國即反派”的意圖不言自明。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是中國,《暴風圈》在海外也遭到了不同國家觀眾的抵制。從越南到伊拉克,不少觀眾對該劇的價值觀產生質疑,要求制作方道歉。
如果說一個問題是無心之失,但這么多個涉嫌丑化、歧視、侮辱,輻射數(shù)個國家的問題匯集在一起,《暴風圈》的惡意過于明顯,屬實有點活該了。
“國民女神”塌房
目前來看,這場輿論風暴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持續(xù)發(fā)酵。
事件發(fā)生后,全智賢在中國市場多年積累的路人緣幾乎一夜崩塌。在社交媒體上,抵制聲一浪高過一浪,#全智賢相關代言廣告已被撤下#、#全智賢暴風圈臺詞爭議后續(xù)#、#全智賢被全面抵制#等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相關閱讀量迅速破億。大量觀眾和粉絲宣布脫粉,表示“國家尊嚴高于偶像”,立場紅線不可逾越,曾經的“國民女神”徹底涼透。
公眾對全智賢立場問題的質疑,迅速引發(fā)品牌方的集體切割。包括路易威登(LV)、伯爵(Piaget)、海藍之謎(LA MER)在內的多個高端品牌,悄然撤下了與全智賢相關的所有內容。智能家電品牌科沃斯也透過網友回應,稱雙方合作早已結束。
據(jù)業(yè)內估算,若因此次事件失去中國市場,全智賢面臨的代言收入損失將超過2億元人民幣。這對于單集片酬可達150萬至200萬人民幣的她而言,無疑是一次商業(yè)重創(chuàng)。
在輿論與商業(yè)的雙重反噬下,《暴風圈》本身的口碑也徹底崩盤。其豆瓣評分從開分時的7.1一路暴跌至4.2,超過60%的觀眾打出一星評價。這部集結了頂級資源的“野心之作”,在中國市場遭遇了全面潰敗。
令人寒心的是,面對持續(xù)發(fā)酵的輿論,全智賢本人至今未作任何回應,其經紀公司甚至關閉了Instagram官方賬號的評論區(qū),試圖以冷處理淡化爭議。然而,這種漠視的態(tài)度,不僅未能平息風波,反而進一步激化了公眾的不滿情緒。
這股情緒進一步蔓延至行業(yè)層面。
網友們紛紛呼吁將“限韓令”永久化,有網友辣評,全智賢單槍匹馬地阻止了對“限韓令”的放松,表示“限韓令”應該直接改成“禁韓令”。更有消息稱,9月初韓國影視公司Coco Media與橫店影視基地就聯(lián)合制作中韓短劇達成的戰(zhàn)略合作將受到影響。
盡管橫店影視文化產業(yè)集聚區(qū)管理委員會于近日回應稱,該合作僅為意向性文件、尚無實質性項目落地,并強調將“嚴格執(zhí)行影視審核程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但公眾的疑慮并未消散。這顯示出此次事件已超越個例,升級為對韓國娛樂產業(yè)對華敘事傾向的普遍不信任。
“限韓令”該升級了?
從爭議的本質來看,此次圍繞《暴風圈》的風波,遠非一句“疏忽”可以搪塞。
首先,演員的責任不可推卸。作為片酬頂級、享有巨大話語權的韓流代表,全智賢及其團隊本應對劇本進行充分的審閱和修改。然而,從對“為什么中國會偏好戰(zhàn)爭”這類明顯帶有偏見的臺詞照單全收,到事發(fā)后試圖通過緘默不言規(guī)避責任,這種態(tài)度不僅難以服眾,反而加劇了輿論的反噬,暴露出其團隊在跨文化認知上的嚴重短板。
更深層次看,這暴露出韓國娛樂產業(yè)對華敘事的結構性痼疾。事實上,《暴風圈》已不是韓國影視作品第一次抹黑中國了。
2018年,由BIGBANG成員勝利主演的情景網絡喜劇《YG戰(zhàn)資》在背景畫面中使用了缺失地區(qū)的中國地圖,更讓兩個韓國保鏢扮成清朝人,用中文喊“我是豬”;2020 年,同樣由全智賢進行客串的《王國》第二季,將喪尸病毒的源頭與東亞地區(qū)關聯(lián),從場景和臺詞上影射中國是新冠病毒起源地;2021年,《朝鮮驅魔師》因為歪曲歷史、胡亂混用中韓歷史元素引發(fā)軒然大波,最終遭遇腰斬……
這些作品背后,折射出韓國影視創(chuàng)作為迎合特定市場,習慣于扭曲鄰國形象,將其作為敘事捷徑的手段。
別忘了,《暴風圈》雖然是韓國劇集,但卻是由迪士尼投資,這也是劇中美國角色被塑造得“光鮮亮麗”的原因。這種雙重標準不僅背離了影視創(chuàng)作的初衷,更缺乏基本的文化尊重,充滿了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
從后續(xù)影響來看,若全智賢與制作方繼續(xù)選擇沉默,其個人在華商業(yè)價值恐將遭受永久性損傷。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極大強化了民間對于嚴格執(zhí)行“限韓令”的支持基礎,無疑給了剛剛試探性重啟的中韓影視合作當頭一棒。
在這個層面上說,《暴風圈》事件,儼然成為了“限韓令”后最具標志性的一個案例。它清晰表明,在全球化制作的今天,任何忽視文化敏感性、濫用文化符號的行為,都可能引發(fā)難以估量的后果。未來,建立專業(yè)的文化顧問機制,摒棄傲慢與偏見,或許才是避免重蹈覆轍的唯一出路。
否則,就讓“限韓令”變成“禁韓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