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讀者留言,說了這個有趣的話題:他看武俠小說時,通常高手都是用劍,也有劍圣、劍仙的說法。
可古代各種古籍里,對槍這種武器的描述,很是強(qiáng)大,比如《手臂錄》說 “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無隱錄》直接稱 “蓋槍為器中之王”,《武備志》也承認(rèn) “陣所實用者,莫槍若也”。
意思是戰(zhàn)場上拼殺,沒有比槍更好用的家伙事兒。
為啥?槍的設(shè)計就是為“殺人”量身定制的:
兩三米長的槍桿,前端裹著鋒利的槍頭,往那兒一站就是“移動的長矛”。敵人要沖過來,你往前一扎,根本夠不著你;要是群戰(zhàn),一桿槍能掃倒一片——這就是“一寸長一寸強(qiáng)”的道理。
可這么厲害的槍,卻為何武俠小說里感覺遠(yuǎn)遠(yuǎn)不如劍風(fēng)光呢?
其實選兵器,跟咱們過日子選工具一個理兒,得看用在哪兒、能不能 “裝門面”。槍和劍的差別,從根兒上就決定了它們在武俠里的不同待遇。
槍這玩意兒就是為戰(zhàn)場而生的 “實干派”。槍桿長,核心招式就 “刺” 和 “扎”,靠的是長度優(yōu)勢和蠻力爆發(fā),講究 “一招制敵”。
你想啊,戰(zhàn)場上騎兵沖陣,長槍往前一遞就能戳穿敵人甲胄,效率極高;可到了江湖里,這優(yōu)勢就成了麻煩。
試想,一個高手拿著兩三米的長槍,在酒館、客棧、小巷、屋頂、竹林深處這些武俠常見的打斗場景中,如何施展得開?
動作幅度大,受空間限制多,舞者槍桿連轉(zhuǎn)身都費勁,總不能讓高手打架前先喊 “等會兒,我找個寬敞地兒” 吧?
文學(xué)需要“留白”和“寫意”,而槍太“實在”了,招式太 “直來直去”,除了刺就是扎,沒那么多花活兒,難以展現(xiàn)飄逸靈動的美感。
人家“月下練劍”是浪漫場景,你要是描述月下練槍,總覺得少點靈動勁兒。
70 到 100 厘米長度的劍就比較合適江湖,俠客單手雙手都能使,不管是掛在腰上還是背在背上,甚至纏在腰上,藏在袖子里,走哪兒帶哪兒都方便掏出來打架,帥得一批。
并且劍早早就脫離了 “單純兵器” 的定位 —— 孔子說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劍”,古代文人、貴族就算不打仗,也得掛把劍撐場面,這就讓劍自帶 “高雅、有風(fēng)骨” 的標(biāo)簽。
招式上更靈活,既能 “劍走輕靈”,像李白詩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那樣飄逸;也能 “重劍無鋒”,像楊過那樣靠力量碾壓。
武俠后期總要往“超凡”上靠,劍剛好接住了這個設(shè)定。道教說“劍者,百兵之君,可通神靈”,武俠作者想寫一個高手,可以用 “凌空御劍”“雪中比劍”的劇情,劍隨手就能融入場景;
而同樣的情景換成槍,就顯得格格不入,總不能讓高手扛著長槍飛吧?那畫面想想就出戲。
武俠小說中的“劍圣”、“劍仙”,往往性格清冷孤傲、飄逸出塵,如西門吹雪、風(fēng)清揚、酒劍仙。劍的“靈動”、“高雅”與這類性格高度契合。
而槍的“剛猛”、“厚重”,更適合豪爽粗獷的角色,這類角色在武俠中多是“猛將”型。
你看歷史上用槍的高手,幾乎都和戰(zhàn)場掛鉤,像岳飛、楊再興,張繡,羅信,趙云,霸王槍項羽,都是馳騁沙場的猛將。
不是槍弱,是武俠“不需要”槍圣。
你死我活、尸山血海槍、一群人打一群人”的戰(zhàn)場,不太講究技巧,招式,靠的是霸道攻擊,槍就能發(fā)揮“一寸長一寸強(qiáng)”的優(yōu)勢,盡可能的讓自己能夠活下去。
而江湖更講究人情世故,即便打打殺殺也會點到為止,因此劍更適合俠客。
劍能滿足“一人一劍走天涯”的浪漫,能載著“御劍飛行”的夢想,能藏著“君子如劍”的風(fēng)骨,更適合江湖。
古籍里說槍是 “百兵之王”,是因為在戰(zhàn)場上,槍的長度、威力能壓制刀、劍、戟,適合大規(guī)模作戰(zhàn),是 “實用為王”;
可武俠小說的背景是 “江湖”,不是 “戰(zhàn)場”,這才容易產(chǎn)生武俠小說里高手都是劍圣劍仙,卻沒有槍圣的設(shè)定。
雖然沒有“槍圣”,但“槍王”卻不少,畢竟戰(zhàn)場是古代封王拜將最主要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