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臨終16字,揭開他不歸順劉備的根源,下輩子也贏不了曹操孫權(quán)。
公元206年,東吳一大將病逝,孫權(quán)痛失一臂膀,曹操也痛失一朝思暮想的猛將,他便是太史慈,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戰(zhàn)前,著實可惜,年僅40來歲,也算是英年早逝了。臨終之前,太史慈仰天長嘆16字: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意思就是說,太史慈的抱負很大,認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yīng)該大干一番,為天子建立偉大的功勛,可惜如今壯志未酬,突然要病逝了,非常惋惜。
太史慈這一員大將的整個戰(zhàn)役生涯,也可圈可點,其實他有機會歸順劉備,也有機會投奔曹操,但他最終還是被孫策給折服了。
《三國志》記載:遂到平原,太史慈說劉備曰:太史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xiāng)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zāi)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qū)區(qū),延頸恃仰,使太史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在這期間,太史慈完全有機會投靠劉備,因為二人相處過一段時間,太史慈也知道劉備仁義,肯定也心動過,但最終太史慈還是下定決心南下了江東。太史慈的行為是不會騙人的,說明在當時,太史慈內(nèi)心還是認為劉備的勢力太弱小了,起家的本錢太少了,同樣是漢室后裔,宗室大臣劉繇的本錢比劉備大多了,劉繇還是揚州刺史,當時劉備官職很小。
《三國志》記載:曹公聞其名,遺太史慈書,以篋封之,發(fā)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曹操曾明確寫信給過太史慈,讓太史慈離開孫權(quán)去投奔他曹操吧,但是太史慈沒去。
那么太史慈不投奔劉備、不歸順曹操,偏偏選擇了孫策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被孫策徹底打服了,太史慈認為孫策是明主。孫策抓住太史慈的手,說了句: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太史慈終于找到了能打贏他的雄主。
其二:認為劉備太弱小,難以實現(xiàn)太史慈他的16字大抱負。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如果太史慈投奔劉備,公元206年那還在流浪呢,還是在劉表帳下打工,根本無法實現(xiàn)太史慈的抱負。
其三:認為曹操不夠仁義,名聲不好。陳壽評價太史慈: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太史慈這一大將有點傳統(tǒng),就一根筋想跟著明主大干一番。
太史慈跟隨孫策其實也能理解,劉備起點確實低,公元206年那會,曹操已經(jīng)雄踞北方,孫策孫權(quán)在江東立足多年,而劉備還在劉表帳下打工。在太史慈看來,劉備下輩子也贏不了曹操和孫權(qu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