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訊(通訊員 徐梁燕 記者 杜雪迎)近日,南京市鼓樓區(qū)中央門街道三牌樓社區(qū)舉行了“南京社區(qū)科普大學”精品課堂——《下關大馬路》閱讀分享會?;顒佑伞断玛P大馬路》作者、金陵科技學院教授趙步陽擔任主講嘉賓,引領居民們穿越時空,走進下關大馬路的歷史長廊,共同探尋本土記憶。
活動現(xiàn)場,趙步陽首先介紹了《南京城市文脈》叢書的出版背景與意義,強調了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保護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他梳理了下關大馬路的發(fā)展脈絡:其前身為1895年張之洞主持修筑的江寧馬路河西段,1906年經(jīng)拓寬改造后正式定名“大馬路”,形成西接官廳碼頭、東連惠民橋的“7”字形路線,全長616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南京城北最繁華的商埠,享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的盛譽。
值得一提的是,分享會特別聚焦了下關大馬路與三牌樓的歷史淵源。歷史上,貫穿下關地區(qū)的寧省鐵路(俗稱“小火車”)設有三牌樓站,成為連接下關與城內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不少居民仍記得,老一輩人常乘小火車往返于下關與三牌樓之間,這條鐵路不僅是通勤要道,更是幾代南京人的共同記憶。
此外,趙步陽還結合書中“近現(xiàn)代名人與大馬路”章節(jié),分享了魯迅、周作人、巴金等文化名人與下關大馬路的交集,其中周作人在《南京下關》中對惠民橋“開橋要等個把時辰”的細節(jié)描寫,讓居民們對當年街巷風貌有了更鮮活的感知。同時,通過金陵關、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等歷史建筑的老照片,展現(xiàn)了下關大馬路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
“以前每天路過下關相關路段,只覺得是普通街道,今天聽了分享才知道,這里藏著這么多珍貴的歷史記憶!”參與活動的居民王女士說。不少居民表示,此次閱讀分享會不僅豐富了業(yè)余生活,更讓自己深入了解了南京的城市文脈,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據(jù)悉,本次活動由南京市社科聯(lián)指導,三牌樓社區(qū)組織,是江蘇省社科聯(lián)社科普及資助項目,旨在通過深入解讀南京城市文脈,普及地方歷史文化知識,推動社科理論大眾化,打造社區(qū)“15分鐘學習教育圈”,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未來,三牌樓社區(qū)將持續(xù)整合優(yōu)質文化資源,圍繞本土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主題開展更多便民化、多樣化的文化和社科普及活動,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yǎng),進一步提升社區(qū)文化氛圍與居民生活幸福感,推動“15分鐘學習教育圈”建設走深走實。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