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小米新品發(fā)布會,差友們都看了嗎?托尼覺得,小米把產品線從標準和Pro兩款,變成了標準、Pro、Pro Max 三款,主打一個全面對標蘋果,其實是一種在產品策略上的田忌賽馬。
畢竟,小米這幾年摸著蘋果過河,在 6.3 寸" 小屏幕 "市場上大獲成功;而友商們在去年,也摸著小米過河,嘗到了"小屏幕"的甜頭,開始卷起了 6.3 寸手機。
甚至濃眉大眼的蘋果,也違背祖訓,帶上了"安卓思維",把 6.3 寸高刷屏幕下放給了 17 標準版。讓今年 17 標準版成為了屬于蘋果的爆款。
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小米的答案,在昨天發(fā)布會時,終于給了出來?;氐浇裉煳恼碌闹黝}:小米 17 Pro 到底怎么樣呢?
直接說結論哈:
如果說去年小米 15 系列是小米在"輕參數重體驗"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那么今年的小米 17 Pro 則是小米繼續(xù)發(fā)力這個方向上的成果。
小米 17 Pro 在這一點,就是很接近蘋果;參數上看起來平平無奇,日常體驗下來卻越用越潤。但背屏的出現,又使得它不那么蘋果了。。。
接下來,就讓我具體聊聊,4999 元 起售的小米 17 Pro 的體驗到底怎么樣。
# 性能&系統(tǒng)
這次爭議點最大的背屏,托尼打算放在最后,咱們先來聊聊處理器的升級。
因為今年的小米17 Pro還跟往年一樣,依舊首發(fā)高通新旗艦處理器:驍龍 8 Elite Gen5。
很多差友應該納悶了,上一代不還是 8 Elite 么?怎么這一代直接跳到 Gen 5 了?
托尼認為,高通是覺得去年產品線太亂了( 8 Elite、8Gen 3、8s Gen4 傻傻分不清 )。今年統(tǒng)一成 Gen 5,避免了混亂。
來看具體跑分吧:CPU 部分,8 Elite Gen5 是能和 A19 Pro 掰掰手腕的,單核的差距已經非常小,多核可以持平。如果對比上一代 8 Elite,性能提升了約 17% 。
而圖形性能,原本是高通的主場。但今年果果的A19的GPU性能提升,遠比大家想象的要高。
嘰里咕嚕了這么多,具體游戲表現是個什么情況呢?我們統(tǒng)一室溫 25 度,每個游戲都測半小時,用 perfdog 記錄整個過程,看看 8 Elite Gen5 能不能頂得住。
首先是原神須彌城跑圖,最高畫質已經沒什么壓力,在 930P 分辨率下平均幀穩(wěn)穩(wěn) 60 一條直線,功耗 3.8 w。功耗降下來,背面溫度自然也降低,只有41.5 度??磥碓窈芸炀鸵屯跽邩s耀坐一桌,變成中低負載測試了。。。
來到壓力更高的崩壞:星穹鐵道,黃金的時刻跑圖。800P 分辨率下也能跑 59.7 幀。從幀率曲線可以看出,這次 8 Elite Gen5 已經能夠征服崩鐵了。
不過呢,性能對于小米旗艦來說,不是大家所擔心的。真正需要擔心的,還得是 HyperOS。那么今年的 HyperOS 3,我們已經出過一期文章,大家可以。
總結一下就是,這次的 HyperOS 3,應該不是拖后腿的那個。配合 8 Elite Gen 5 的性能,托尼覺得日常體驗,肯定是差不了的。
# 影像
但是影像嘛。。。高情商的說,這方面小米是真的貫徹了全面對標蘋果;但低情商的話,小米雖然是一家安卓廠商,但它在影像上面做的事兒一直都很不安卓。
因為小米一直在 Pro 系列的影像選型上比較克制,加上小米在超聲波指紋、USB3.2 Gen1,IP68/69 等配置的更早普及。
所以對比其他安卓大杯們選擇的"影像旗艦"策略,小米就更像是一個"水桶旗艦",亦或者是"蘋果旗艦"。
但根據往年的評價來看,米粉們確實都喜歡小米這種更均衡的旗艦選型 —— 畢竟手機除了是個好相機之外,首先還得是個好手機。
小米17 Pro 影像配置參數
不過今年 Pro 的影像,也有幾個亮點:去年 Pro 開始用上的潛望長焦,今年給了小米 17 Pro Max。
而小米 17 Pro 則是用上了類似去年 OPPO Find X8 那樣的倒置潛望鏡。從而能在更薄的機身里放下焦段更長的鏡組。
還有一個亮點是這次的主攝。雖然對外宣傳叫光影獵人 950L,但是根據托尼打探到的消息,實際上是咱們國產傳感器廠商思特威的 SC590XS 小米定制版。
這顆傳感器,官方宣傳的特點有 1/1.28 大底,以及基于 LOFIC 技術實現的 16.5EV 高動態(tài)。之前華為 Pura 80 Ultra 用國產思特威的 SC5A0CS 實現了 16EV 的高動態(tài),已經被大家吹爆了。
而小米扭頭就又加了 0.5 個 EV。并且據說后面華為 Mate 80 系列也會用 SC590XS,你們就想這個含金量吧。
話不多說,拿出上代小米 15 Pro,和 iPhone 17 Pro 來看看具體的樣張對比。
首先是日常拍攝,這顆主攝的基本素質還是在線的。這組樣張中,小米 17 Pro 對房屋漆面的顏色更為準確。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但這一組場景,則是小米和蘋果,兩家色調傾向上的不同。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而這組明暗場景,就是主攝高動態(tài)的優(yōu)勢了。小米 17 Pro 的暗部細節(jié),明顯要比上代好很多。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到了夜景,高動態(tài)范圍的效果就更明顯了。這組樣張,小米17 Pro 能夠保留更多燈牌的細節(jié),而 iPhone 17 Pro 雖然亮度整體更高,但后面的燈牌已經糊成一片。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主攝是大升級,但長焦就變成了" 取舍 "。我們前面說了倒置鏡組的好處是能讓機身更薄、焦段更長,但其實有個壞處沒說,就是同樣成本下,最近對焦距離會受到一定影響。
所以托尼測了一下這點,結果發(fā)現小米 17 Pro 的最短對焦距離居然從30cm來到20cm。再回過頭來看,好家伙,長焦從上一代的 IMX858 縮水成了 JN5。
不過這個長焦,畫質其實和上代差不太多。放大仔細看,甚至由于 5X 的遠距優(yōu)勢,畫面細節(jié)會比 iPhone 的 4X 長焦好一些。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但是,在我們拍攝樣張的過程中,小米17 Pro 偶爾會出現白平衡不準的問題。就拿這組樣張來說吧,反而是小米 15 Pro 和 iPhone 17 Pro 更接近真實色彩。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不過,還是那個老問題:5X 長焦真的沒有 3X 長焦來得實用。我承認,5X 在超遠距離上的表現,肯定是比 3X 好的。
可現實是3X更容易上手,適用范圍也比 5X 要廣一些。今年 iPhone 17 Pro 把 5X 長焦改為 4X 長焦,可能已經說明了 5X 不夠大眾這個事情。
并且今年的這個超廣角鏡頭,從 JN1 換到 OV50M,從14mm 焦距換成了17mm,某種意義上算是降級了。。。
從這組樣張就能看出,因為不夠廣,小米 17 Pro 少了點宏偉感。
從左到右分別為小米 17 Pro、小米 15 Pro、iPhone 17 Pro
向左滑動
而且,因為超廣角放到了鏡頭 Deco 的外部,鏡片沒有獲得抬升,反而有點兒容易把握著手機的手指給拍進去,使用超廣角的時候大概率會出現一點手指頭,就得自適應一下。
當然了,也可以這樣說:本來我就不怎么用超廣角拍東西,砍掉超廣角給電池騰地方不是更好?所以正話反話都能說,就看差友們怎么想了。
# 屏幕&外觀&手感
說完了影像,我們來聊聊屏幕和外觀。
這塊 6.3 寸屏幕,繼續(xù)保持了上一代的高素質。主要是縱向比例上對齊了 iPhone,導致尺寸上的縮小。而屏幕技術來到了 M10,同時換用了國產新型紅色發(fā)光材料。
而且這次加入了自適應刷新率 Pro,開啟后可以有更多檔位的刷新率,有點像 VRR 可變刷新率那味了。但調光方式會從 DC 變?yōu)楦哳l PWM,這點就需要大家自行取舍。
除了屏幕,小米對蘋果的致敬還有很多。比如這個R角,相比上一代,17 Pro 的 R 角要圓很多,也更接近蘋果。
拿上代小米 15 一比較,就很明顯。除了視覺上的沖擊,大 R 角還能讓四角更不硌手。相比小米 15 Pro ,小米 17 Pro 因為尺寸的縮小,手感好了不少。
小細節(jié)上,小米 17 Pro 也比以前精致了很多:邊框的天線、接口,能對齊的對齊,能對稱的對稱,再也沒有吐槽很久的,USB 和其他開孔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問題。
加上這個的尺寸,實在是太 iPhone 了。。。
總之這次 小米 17 Pro 在外觀上的變化,不僅僅把托尼,并且把編輯部的大伙也拿捏住了。
# 背屏
回到背屏,一開始托尼是不看好這個背屏的,網上也有很多人對這個設計提出質疑。大家都在關注這塊背屏對性能和續(xù)航的影響。
首先,這塊背屏確實會增加一定功耗:據說最高會對 DOU( Day Of Usage,日常使用續(xù)航 )造成 5% 的影響。
不過呢,這個選擇權在用戶手上,假設把背屏常亮關閉,那么影響就會小很多。并且小米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散熱問題。加上運行游戲的時候背屏也會自動關閉,能夠把占用的性能騰出來給游戲等應用。
所以,背屏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小米都考慮過了,那加了這塊背屏會有什么好處呢?一方面,托尼覺得,背屏能讓小米 17 Pro 不那么 1:1 的像蘋果,而另一方面,背屏也確實有存在的場景。
就拿拍照來說吧,托尼有個朋友,年年罵折疊屏但是年年換手機還是買折疊屏,就是因為折疊屏的外屏能在拍照的時候提供一個取景框。這確實是近幾年直板機所不具備的功能--但是現在,小米 17 Pro 上可以做到了。
另外,這個外屏就是個實打實的" 情緒擺件 ",畢竟小米給到的個性化功能足夠豐富:可以養(yǎng)萌寵,可以拿它玩梗,又或者就是把它當作一個表,簡簡單單。
所以,只要這玩意不影響續(xù)航,和正常玩游戲時候的性能,那托尼還愿意有這么個情緒擺件的。
托尼更好奇,這個背屏還能讓網友們整出什么活。如小米能把他們的用戶調動起來,說不定等再過幾代,這個外屏真能變出一些全新的落地場景也說不定。
# 總結
回到小米 17 Pro 本身,它給托尼的感覺是,不成功,便成仁。臨時改名使得它充滿了話題性。而新加入的背屏,作為花活,確實會讓路過的消費者停下來,觀賞一番。
產品不論如何,還是要回歸到售價上。小米 17 Pro,4999 元起的售價,相比標準版貴了 500 元,但也提供更好的影像系統(tǒng),以及一個能提供情緒價值的背屏,這就看大家需不需要這兩點了。
如果對比小米 15 Pro 的話,首發(fā)價格其實是便宜了 300 元的。也能看出來,小米是想讓 Pro 的定位更加親民,降低消費者體驗背屏的門檻。至于市場反應如何?那只能拭目以待了。
撰文:洛洛
編輯:米羅 & 粿條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Apple官網
小米手機官網
新浪財經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