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特產(chǎn)Top10,少帶一樣都虧!
公元前486年,夫差拿鐵锨夯出邗城,揚州才算有了骨血。
后來楊廣挖運河,漕船載著糧草穿城過,這城就活了,
不是靠風(fēng)花雪月,是靠船槳拍出來的煙火氣。
盛唐時漕船擠破瓜洲渡,波斯商隊的香料混著漕工汗味,連李白都要醉在“煙花三月”里。
到南宋,李庭芝守著城墻抗金,血浸了青磚,倒讓這城多了股硬氣。
后來鄭板橋的墨竹蘸過瘦西湖水,汪曾祺寫過巷子里的干絲。
如今早茶鋪子掀開蒸籠,蝦籽餃的香還飄著千年的勁兒,
揚州沒變,就是把歷史嚼進了日常里。
今天,跟諸位聊聊揚州的特產(chǎn)……
綠楊春
揚州老字號,清光緒年間“景吉泰”茶莊創(chuàng)制,1908年至今。
每斤茶需4萬芽頭,僅用春茶,湯色翠綠如新柳,香氣高雅似嫩栗,三次沖泡仍穩(wěn)如初。
制茶講究“抓”“抖”手法,殺青140℃鎖香,
理條塑形,2023年列入省非遺,茶香里藏著“綠楊城郭是揚州”的舊句。
儀征人愛說“早茶配綠楊春,日子潤得冒油”。
如今茶園變公園,老茶廠改茶館,游客能親手炒茶、品茶。
非遺傳承人,讓這抹翠綠香飄全國,是揚州的魂,活著的非遺。
高郵咸鴨蛋
千年非遺,打《齊民要術(shù)》里就“冒油”了。
秦觀拿它送蘇軾,袁枚夸“紅而油多”,乾隆年間成席上珍。
當(dāng)?shù)厝饲迕麟绲?,端午必吃?/p>
蛋殼白里透青,蛋白“鮮細嫩”似玉,
蛋黃“松沙油”賽蟹黃——筷子一扎,紅油直冒!
泥基滾灰、缸桶足時腌,雙黃蛋常見,蛋徑大過雞蛋,
一口咬下,咸香裹著湖鮮味,嗲得人直咂嘴。
大儀風(fēng)鵝
揚州西鄉(xiāng)的“活歷史”。
1995年趙剛首創(chuàng)自然風(fēng)干工藝,八道工序鎖住400天母鵝的鮮,
腌制用鹽硝按古法配比,風(fēng)晾15天讓西北風(fēng)“吹”出酥嫩,
烀熟時竹筷一戳能透,肥而不膩。
大寒節(jié)氣,老儀征人必做風(fēng)鵝,臘味混著年味,是“過了大寒又是一年”的儀式感。
這鵝“好尅”得實在:
皮脆如紙,肉嫩似融,咸香里藏著徽派鹵香與蘇式甜韻。
官方認證的“三名三美”名錄里,它可是活著的民俗密碼。
秦郵董糖
明永樂年間進士董璘為孝母創(chuàng)制,距今六百余年。
高郵人講“董糖甜過蜜”,因董璘用大麥芽、糯米粉、芝麻層疊48道,
酥松如雪,入口即化,麥芽香直竄天靈蓋。
乾隆六下江南必點此糖,贊其“甘而不齁,潤而不膩”。
這糖是孝道化成的甜,更是運河邊的鄉(xiāng)愁。
老高郵人走親訪友挎兩匣董糖,說“比糖甜的是人情”。
如今非遺傳承人守著老手藝,糖芯仍用高郵白芝麻、沙土麥芽,
火候分寸全憑手心感知,這哪是糖?分明是活著的家訓(xùn)。
界首茶干
乾隆南巡時“聞香停舟”的傳奇小吃。
300年傳承,32道古法工序:
石磨細磨黃豆,蒲包裹壓成型,加蒔蘿、丁香等十味中藥鹵制,
醬紅如雞脯,細嚼有韌勁,咸香回甘。
當(dāng)?shù)厝酥v“茶干配茶,日子賽神仙”,手撕即食或切絲炒蘆蒿,滿口春鮮。
2014年列國家地理標(biāo)志,
非遺技藝?yán)锊刂胺街椭小钡闹腔郏?/p>
主料輔料配比精準(zhǔn),早一刻澀,遲一分淡,恰是揚州人味覺的“中庸之道”。
高郵湖大閘蟹
北宋已是皇家貢品。
秦觀贈蘇軾醉蟹時,詩云“團臍紫蟹脂填腹”,
蟹殼青灰、肚白如瓷,爪尖金黃,膏紅似火,腥香中透著甜。
湖是活水湖,淮水經(jīng)洪澤湖過濾后注入,蟹肉自帶清甜,蟹黃如流沙般細膩。
當(dāng)?shù)厝酥v究“九月團臍十月尖”,
清蒸最顯本味,蘸姜醋提鮮,或用高郵香草捆扎,蒸時蟹香混著草香,鮮得掉眉毛。
如今高郵湖蟹獲國家地理標(biāo)志認證,
出口日韓,一口下去,千年風(fēng)味在舌尖打轉(zhuǎn)。
揚州醬菜
漢朝發(fā)跡,隋唐揚名,明清登峰。
三和四美,百年老號,“四美”取意《滕王閣序》“四美具”,
鮮甜脆嫩四味俱全;“三和”喻色香味三絕。
乳黃瓜須晨露未晞時采,每斤26-30條,醬制后仍碧玉簪形,
咬下“咔嚓”脆響,甜咸中透著醬香,老揚州人夸“呱呱叫”!
鑒真東渡曾傳其技至日本,奈良人至今循古法,稱“盲圣醬菜”。
如今三和四美仍守手工制曲、天然發(fā)酵,
鹵汁澄亮如琥珀,吃一口,鮮得舌尖打顫,脆得牙齒發(fā)酥,
這哪是醬菜,分明是揚州城的活化石!
揚州牛皮糖
乾隆年間“天下第一糖坊”杜氏祖?zhèn)魇炙?,?zhàn)亂失傳后,
1970年代揚州制糖匠人憑著老糖譜硬熬出來。
這糖,外頭裹層炒香芝麻,咬開是半透明的琥珀色糖衣,像咬開塊軟玻璃,
里頭藏著花生碎或松子仁,嚼著有牛皮的韌勁卻絲毫不粘牙,甜得直往喉嚨里鉆。
如今還藏著老包裝,五亭橋剪紙裹著糖塊,
新出的梔子花味、櫻花味,甜里透著花香,吃完嘴里還留三分香。
這糖沒加膠沒防腐,全靠老師傅手摸糖溫,
夏要熬得軟些,冬得硬些,全憑經(jīng)驗。
外地人來揚州,帶盒牛皮糖,才算把“揚州味”揣懷里了,不是吹牛,是真甜得實在!
寶應(yīng)湖有機大米
國家生態(tài)原產(chǎn)地保護認證,
稻鴨共作、雙膜育秧,米粒透亮如珠,煮后軟糯彈牙,自帶荷香。
當(dāng)?shù)厝酥v“好米不愁銷”,家家灶頭飄著米香,臘月蒸干糕、炒炒米,
饋贈親友時總說“這是寶應(yīng)湖的米,吃了長精神”。
這米不施化肥農(nóng)藥,全靠有機肥和鴨子除草,歐盟、美國都認它。
煮時泡半小時,水米1:1.2,加勺油更油潤。
寶應(yīng)人說“吃米要吃芯”,
這米芯甜,吃了暖胃又暖心,外地人帶回去,煮粥蒸飯都香得直咂嘴。
范水素雞
宋朝“素大腸”傳下來的寶貝。
清朝朱正改良,特制卜頁裹著祖?zhèn)飨懔希?strong>煮得透透的,切片后透亮似肉,嚼著帶勁!
老輩子說“裹得緊,香得勻”,
這手藝傳了四代,2010年還成了揚州非遺。
咬一口,咸鮮裹著草香,軟中帶韌,冷盤、紅燒、火鍋都“扺扺刮”(方言:頂呱呱)。
老鹵是幾十味藥材熬的,香得人直咂嘴。
外地人嘗過說“比肉還香”,當(dāng)?shù)厝俗哂H訪友都帶它,營養(yǎng)高還低脂,老少皆宜!
十二圩五香茶干
清光緒年間竇天昌創(chuàng)制,與界首、采石茶干并稱“長江三絕”,被贊“茶干之王”。
選用十二圩沖積土種的黃豆,經(jīng)17道古法工序:
石磨磨漿、蘆柴煮漿、秘鹵煨煮,成品醬紫泛紅,
印“天昌”陽文,咬一口鮮咸帶甜,細嚼豆香混著五香,后勁兒像老酒,越咂摸越香。
鹽商昔年乘船北上,兜里必揣幾包當(dāng)零嘴;
如今真空包裝,仍保傳統(tǒng)風(fēng)味。
老儀征人說:“十二圩茶干,呱呱叫!”,
咬著硬實,嚼著綿軟,配杯茶能嘮半晌,是刻進江淮人骨子里的煙火氣。
謝集臭干
揚州儀征的“非遺”魂。
清末謝集鄉(xiāng)民為保存豆腐創(chuàng)此工藝,草木灰鹵水發(fā)酵,炭火慢炸,外臭內(nèi)香。
2010年列“揚州市級非遺”,金立業(yè)家族三代堅守,選豆必顆顆飽滿,
老鹵用豆沫豆腐發(fā)酵,越黑越臭越香。
當(dāng)?shù)厝诵ΨQ:“沒吃過謝集臭干,等于白來儀征!”
咬一口,豆香、鹵香、焦香炸開,燙勁裹著辣味直沖天靈蓋。
十小時十幾道工序,從選豆到油炸,每步都藏著匠心。
這不是小吃,是刻進揚州人血脈的煙火記憶,
臭得張揚,香得扎實,一口就能嚼出百年光陰。
你嘗一口,就懂了揚州。
這些味道鉆進胃里,活著,喘著氣。它們不是特產(chǎn),是日子本身。
咸蛋會冒油,臭干香得霸道,茶干嚼著幾百年的光陰。
你咽下去,揚州就在你身體里站起來了。
老街的煙火,人情的暖,都在這一口里頭。
帶點走吧,不止是味道,是一塊能啃的揚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