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火焰五光佛,華光菩薩行院為啥破落?剿滅毒火鬼王,不升反降
唐僧師徒西游取經(jīng)以來,見過大大小小的塔寺和廟院并不少,但在銅臺府地靈縣,卻遇到了一個神秘的寺院。
銅臺府的寇大善人,家大業(yè)大,但為富善仁,立下了要熱情款待四方僧眾——萬僧不拒的宏愿。
一萬名僧人中,最后的四名,便是唐僧師徒??艽髥T外十分好善,功德圓滿后,卻遭遇歹人的陷害,自行去了地藏王菩薩的翠云宮報到。
好在孫悟空神通廣大,上天入地三界諸神都給他面子,一次陰曹地府出行,地藏王菩薩便給寇大善人又增添了12年陽壽。
也是在西天靈山附近的銅臺府地靈縣,唐僧師徒西行取經(jīng)中,遇到了一座破落的廟宇和倒塌的千牌坊,落有灰塵的牌匾上面,寫著4個大字——“華光行院”。
四大名著《西游記》原著第96回,“寇員外喜待高僧,唐長老不貪富貴”一章節(jié)中描寫到:唐僧告訴徒弟們,華光菩薩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因剿除毒火鬼王,降了職,化作五靈顯官,此間必有廟祝。
大家都不曾想到,進去這座院落后,不僅沒有華光菩薩或五靈顯官的廟院,反而是更加荒涼的一番景象:但見廊房俱倒,墻壁皆傾,到處雜草叢生,根本見不到人影和神跡。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碧粕畮熗皆鞠朐诖私杷捱^夜,不僅沒有安身之處,偏偏又遇到了傾盆大雨。
吳承恩老師在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師徒當天的處景時,頗是悲涼凄慘:幾人擠在破房之下,挑選了一處勉強能夠躲避風雨的地方。又不敢高聲說話,恐怕驚動妖邪來作亂,坐臥難安,一夜未眠。
華光菩薩是誰,他所從的師傅火焰五光佛是誰?為何華光菩薩剿滅了毒火鬼王不升反降,乃至成為五靈顯官,之后,他的道場行院,為何凋敝破敗至此?
西游神話中,唐僧師徒在華光行院中經(jīng)歷的這難忘的一夜,有諸多難解之謎,可惜吳老師用了14個字“咦!真?zhèn)€是:泰極還生否,樂處又逢悲”后,便話鋒一轉(zhuǎn),只字再不談這些話題。
有人或許認為供奉華光菩薩或五顯靈官的寺廟,并不多。其實不然!
“五顯者,五行五氣之化也”。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有說法稱:華光菩薩、華光天王,五顯靈官、三眼靈官、馬王爺、馬天君、靈官馬元帥等名稱,應是同一個人。
傳統(tǒng)《周易》文化中講:南方五行屬火,對應著天干地支丙、丁和巳、午,其色屬紅,四季為夏,人倫五常屬“禮”,對應的人體臟腑為心和血。
相傳南方火德一炁,曾化生人間的赤帝,也就是炎帝神農(nóng)。
華光菩薩又是什么來歷呢?
從華光菩薩的名字中可以看出,“華”和“光”二字,五行均從木火二德。他拜的師父是火焰五光佛,也從火德。
在明朝的《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資料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華光大帝原是靈山大雷音寺殿上的一盞佛燈,因千萬年聆聽佛法,領悟大神通。因燒死毒火鬼,違反了佛家慈悲為懷的教義,被貶入凡間,后又投胎到觀耳山娘娘腹中。
有說法稱,華光菩薩原本是如來佛祖身邊的“至妙吉祥”,因為性烈如火,燒死毒火(獨火)鬼王,違反了佛祖慈悲為懷設教的教義,因此被貶下凡間。
華光菩薩變成五團火花,投胎到了馬家,生下來就有三只眼,也就是后來民間所稱的“三只眼的馬王爺“。
馬王爺出生三天后就會打架,又因脾氣暴躁,為報父仇,殺死了龍王,為救母親,又大鬧地獄,還偷了紫微大帝的金槍,收下五百火鴨,降烏龍大王,火燒南天門,大敗天兵天將等,惹下不少禍端 。
馬王爺雖然天生急躁,性格火爆不羈,卻也不乏英雄壯舉。玉皇大帝念其率性、耿直、英勇,便讓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將,又封為火部兵馬大元帥。
民間認為“華光”是“火星”,是“離火之精”,因此,把馬王爺也當作“火神”來崇拜。
原本的華光菩薩,屬于佛教;但其受貶后原靈投胎轉(zhuǎn)修成了天庭和道教神仙,敬奉華光菩薩的道場,處于西天靈山之下,因此,華光行院后來破敗凋敝,也能理解!
民間常說:不給點顏色,你就不知道馬王爺?shù)膮柡?,不知道馬王爺有幾只眼,來警告有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馬王爺后來成為道教中神通廣大的四大護法元帥之一,全國各地敬奉馬王爺?shù)膹R宇和神像的地方,不在少數(shù)。
開卷有益,原創(chuàng)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閱讀完整內(nèi)容。如果喜歡,歡迎轉(zhuǎn)發(fā)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