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jīng) 作者:喬念
劍門關(guān)下,古蜀道旁,一棵棵參天古柏屹然矗立,蔥郁蒼勁,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風霜淬煉,依然濃蔭蔽空,高可凌霄。
這三百余里的古柏群翠色連綿,因而被清代劍州知州喬缽賦名“翠云廊”,并沿用至今。漫步其間,猶如翻閱一部立體史冊,每一棵古柏都有其聞名之由,或因奇特的形態(tài)而得名,或來自悠遠的傳說,或烙印著三國的風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劍閣柏”,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株兼具松樹和柏樹雙重特征的珍稀古樹。樹干筆直高大,遠看像松,近看是柏,果實外形似松果,表面裂紋又如柏果,樹齡已超過千年,至今無法通過人工培育繁衍,堪稱“國之珍寶”。
另有一棵名為“阿斗柏”的殘柏,樹干并非常見的那樣整株根系貫通天地,而是呈不規(guī)則的“Y”狀側(cè)伸,一側(cè)昂然向上,生機勃發(fā);另一側(cè)雖苔痕斑駁,卻難掩剛勁之氣。相傳蜀漢后主劉禪(乳名阿斗)曾在此避雨,當?shù)匕傩障M苤卣袷駶h,便在樹下設祭臺祈福。不料之后傳來“樂不思蜀”的消息,百姓們憤而毀臺傷樹。雖歷經(jīng)劫波,阿斗柏仍屹立不倒,一半殘缺,一半爭榮,默默見證著時光流轉(zhuǎn)。
在四川,如劍閣柏、阿斗柏這樣的千年古樹不僅見于翠云廊,更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近日,中國平安再次走進翠云廊,對其承保的七千余棵古柏開展實地調(diào)研,并將守護行動擴展至全川,通過“平安古樹名木守護行動”為成都近萬株古樹名木提供風險保障,為這些“綠色活化石”送上“平安符”。
“阿斗柏”一側(cè)|圖源:喬念攝
古柏歷千載,守護一脈深
對古樹系統(tǒng)性保護的生態(tài)理念,實則深植于中華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之中。翠云廊便是這一傳統(tǒng)的生動見證——其古柏群始建于秦漢,完備于明朝,歷經(jīng)七次大規(guī)模植樹,代代相繼,終成今日所見。
這些跨越千年的生命能夠存續(xù)至今,離不開歷代延續(xù)的制度保障。自秦朝“道寬五十步,三丈而樹”起,植樹護樹便成為國家政令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宗敕令禁止砍伐官路樹木,宋徽宗對擅伐官林者施以杖責,明代劍閣地區(qū)確立“官民相禁剪伐”與“交樹交印”的離任交接制度,清代則推行掛牌編號、建立古柏“官籍”。
制度的層層推進,不僅為古柏的存續(xù)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也為后世文人墨客留下了吟詠不盡的蒼勁意象。
唐代李商隱以“長廊郁翠柏,斜陽照五津”勾勒出古柏與蜀道相映的清幽意境;清朝詩人張邦伸在《劍州路柏》中寫道“夏日陰涼冬亦頗,行人盡被濃蔭裹”,道出柏廊四季蔭庇行人的溫情;李調(diào)元亦曾詠嘆“惟有兩行李公柏,蔥蔥翠色撲征裳”,記錄下翠色襲人的生動畫面。這些詩句穿越時空,共同織就一幅人與樹共生、詩與路同行的綿長畫卷。
由此,古樹名木跨越千年而存世,其珍貴不僅在于樹木本身作為自然遺產(chǎn)的生命價值,更在于其所凝結(jié)著的歷史記憶、文化傳說與詩意文明,成為連接古今的鮮活紐帶。
為了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2024年中國平安于便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古樹保險產(chǎn)品和服務,為翠云廊(劍閣段)的7803棵古柏捐贈了總保額超5930萬元的古樹名木救治綜合保險,為這群"蜀道古柏"披上了平安"盔甲"。
以今朝之“智”,護萬世之“青”
恰逢2025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之際,中國平安在再次走訪翠云廊之后,持續(xù)踐行"兩山"理念,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平安古樹名木守護行動",并為成都市9452株古樹名木捐贈總保額超1.7億元的專屬風險保障。
圖源:中國平安
此項保障并非僅限于資金支持,更構(gòu)建了一套覆蓋“災前預防+災中救助+災后賠付”的全鏈路風險保障體系。據(jù)了解,平安此次捐贈的風險保障服務,將為古樹名木的救治、修復提供保險責任范圍內(nèi)的保護救治賠款資金支持。同時,若因古樹傾倒、折斷等導致第三方人身或財產(chǎn)損失,平安也將依法承擔保額內(nèi)的賠付責任,切實為古樹名木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險。
守護古樹,貴在傳承,重在創(chuàng)新。在提供堅實風險保障的基礎(chǔ)上,平安并未止步于此,更著力于以科技手段提升古樹保護的效能。通過注入金融“活水”滋潤根基,張開科技“羽翼”實現(xiàn)智能管護,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在自然環(huán)境中,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病蟲害等風險隨時可能對古樹的生長造成挑戰(zhàn)。平安產(chǎn)險四川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jīng)理曹陽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科技賦能方面,依托平安自研鷹眼系統(tǒng),提供雷達氣象和地面站點等三位一體化氣象監(jiān)測,可以通過短信推送災害預警信息,AI電話提示,提供災前精準預警服務并匹配防災指引,便于巡護員快速應對災害預防。
依托“金融+科技”之力,秉持公益善心,平安保護古樹名木的行動落到了實處。這份守護,不僅是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更是對千年生態(tài)文明的傳承——讓杜甫詩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蓉城美景,在當下得到鮮活延續(xù)。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幽幽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名剎長松寺……成都多數(shù)古樹名木集中分布于這些聞名遐邇的千年人文景區(qū)。為提升公眾對古樹保護的意識,推動長效保護機制建立,平安圍繞在川同類型古樹,發(fā)起“跟著古樹去旅行”的文旅主題活動,首期發(fā)布?江鎮(zhèn)大鵬村"太鵬鯨柏"、杜甫草堂古銀杏、都江堰普照寺古樹群等四條精品旅游路線,吸引游客親身探訪,感受古樹的文化魅力。
圖源:中國平安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我們堅信,隨著保護意識逐漸地深入人心,古樹名木必將煥發(fā)新生,不僅裝點成都的今日風貌,更將自然與人文的種子深植未來,生生不息。
與此同時,古樹所承載的文旅價值也日益凸顯——通過政企協(xié)同、資源整合,古樹地標將有效帶動周邊旅游活力,助力成都乃至四川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旅名片,持續(xù)激發(fā)綠色經(jīng)濟潛力,實現(xiàn)生態(tài)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在四川成都、廣元等地的古樹名木守護行動,僅是平安在全國范圍內(nèi)持續(xù)探索古樹保護創(chuàng)新模式的一次具體實踐。自2023年起,中國平安在全國持續(xù)開展“古樹名木守護行動”,積極踐行“綠色金融”大文章。截至2024年底,平安已在全國為超2萬棵古樹名木提供風險保障超3億元,覆蓋了廣東江門小鳥天堂、山西五臺山等多個重要古樹聚集區(qū)。
當晨曦掠過天府的成蔭綠樹,當步履回響在古蜀道的青石,一幅幅人與自然共生共長的畫卷便悄然延展。這畫卷的真諦,不存于凝固的山水,而在于綠水青山與人間煙火之間,那份永恒流動的生機與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